峨峨铜梁,上拂井络。
东束夔门,北跨剑阁。
石擘五丁,鼎峙三国。
浚哲文明,光分于岳。
【注释】:
峨(e):高峻。铜梁,即铜梁山,在四川奉节县东,是长江三峡之一。上拂井络,指铜梁山耸立在群山之上,如巨笔横空,直刺云天,其势如凌空而上的“笔”。
束(bó):约束、束缚。夔门,即夔州城西瞿塘峡口的山崖,因江水在此回曲激荡而得名。东束,指此山向东约束着长江。
跨(kuà),越过。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南,地势险要,为古入蜀必经之隘口,有剑门关之称,为三国时期蜀汉的要塞。
石擘(pò)五丁:相传古蜀开明王命开凿五座大山以通大道,即峨眉山、青城山、大足山、四姑娘山、大相岭等,五座山峰连成一片,如撑开的一把巨大铁锤,人们称之为“五丁开山”。
鼎峙(zhì):鼎立并立。这里指三座山峰巍峨耸立。
浚(jùn):疏通、畅通。文明,文化、文明进步。
光分于岳:指文明之光从这三座山峰中散发出来,遍布四方。
【赏析】:
《送李铨部赴阙六首》是诗人送别好友李铨部进京任职的组诗。这组诗共六首,写景抒情,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和美好祝愿。
第一首前二句描写铜梁山高耸入云,屹立在万山之中;接着两句写出它东面约束着长江,北边横跨剑阁。“铜梁”二字,概括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上拂”、“东束”、“北跨”,三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令人神往。
中间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铜梁山比喻为一个力挽狂澜、气宇轩昂的巨人,把“五丁”的神话传说巧妙地融入诗句,形象地把三座山峰比作撑开的铁锤,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高峻险要。“鼎峙”一词,既写出了三座山峰巍峨耸立的形态,又暗示了它们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浚哲文明,光分于岳”二句,既点明了铜梁山的地理位置,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希望你能够像铜梁一样,具有崇高的志向和卓越的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两句既是对朋友的期望,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期许。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收尾。“石擘五丁”,“鼎峙三国”,这些意象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展示了铜梁山的雄伟壮丽,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浚哲文明”二字,既是对友人的赞语,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期许。“光分于岳”,意味着希望友人的才华和美德如同阳光一样,普照四方,为国为民作出贡献。
这组诗通过对铜梁山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