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是铜鼓,叩之寂不鸣。
试植干云木,风调韶濩声。
注释1:端溪——指广东的端州,今肇庆市。2.杂咏——指作者在端州任职期间所作的诗文。此为其中的一首。3.前山–即端州城东面,靠近城边的一座小山,山上有铜鼓。4.铜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铜制成。5.叩之寂不鸣——用手敲铜鼓,它却无声无响。6.试植干云木——试着种一些生长在高高云端的树木,7.风调韶濩声——风声与乐曲的声音相互协调和谐。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端州担任官职时所作。诗中通过描写铜鼓、云木等自然景物以及铜鼓无声而云木和谐的对比,来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句“前山是铜鼓”,点出了诗题中的“端”字,并直接描绘了端州城的前山,那里有一个古铜鼓。铜鼓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乐器,它的声音深沉而有力,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然而,当诗人用手去敲击铜鼓时,却发现它竟然无声无响,仿佛被什么东西给堵住了一样。这种奇异的现象让诗人感到十分惊讶,也引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次句“试植干云木,风调韶濩声”,则是诗人在铜鼓的寂静中,转而想到种植一些生长在高高云端的树木。这些树木因为生长在高处,所以能够听到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就像古代传说中的韶乐之声。这种声音与铜鼓的沉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第三句“何须弦索作新声”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情绪。他认为,既然已经有了像韶乐这样的美妙声响,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寻找新的琴弦乐器来创作新曲。这里的“弦索”,指的是古代宫廷中常用的一种乐器,通常由丝弦所制。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觉得在官场中,那些繁琐复杂的礼仪和程序已经让人疲惫不堪,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创作新的音乐,不如回归到自然的宁静之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
最后一句“只应陶令宅前栽”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他认为,如果能够在自己家园的附近种植一些生长在高高云端的树木,那么他就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美景。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和自在啊!因此,他希望自己的生活也能如此简单而美好,不必追求名利和地位,只需享受自然和宁静的生活。
这首诗以铜鼓为引子,通过对官场生活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简单和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官场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