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禹穴北吴关,万乘旌旗云水间。
谩道秦皇好巡幸,南来不及会稽山。
杭州,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之地。明代区大相的《杭州歌·其五》,便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诗中不仅描绘了杭州的自然风光,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东临禹穴北吴关,万乘旌旗云水间。“东临禹穴北吴关”,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杭州城东的禹穴和北边的吴关之上,俯瞰这片繁华之地。禹穴是大禹治水的地方,象征着伟大与神圣;而吴关则是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重镇,代表着历史上的军事要塞。诗人通过这两个地理坐标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跨越千年的历史沧桑感。
谩道秦皇好巡幸,南来不及会稽山。“谩道秦皇好巡幸”,这里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秦始皇频繁巡游的质疑。秦始皇曾五次巡视全国,但他的行程最终未能赶上会稽山,即今天的浙江绍兴地区。这一转折不仅揭示了秦始皇巡游的徒劳无功,也暗示了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性。
区大相的《杭州歌》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历史变迁以及文化传承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