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纲常万死收,燕云厓水漫沉浮。
风传蜀鸟哀仙驭,雨湿陵花泣帝丘。
坐剔断芜看古碣,行寻折戟问渔舟。
长江似诉当时恨,日夜寒声咽暮秋。
译文
在厓山(今江苏南京)哀悼古迹,石源吴博士来访。
宋朝纲常万死也挽救不了,燕云十六州的沦陷沉沦了半壁江山。
风传蜀地的鸟儿在哀鸣,仿佛在为逝去的仙人驭风驾雨而悲伤;雨滴打湿陵墓上的花,仿佛在为帝丘(指北宋的都城汴梁)哭泣。
坐下来剔去断壁残垣看古碣,行走中寻找折断的戟问渔舟。
长江似乎在诉说着当年被灭亡的仇恨,日夜之间寒声呜咽,悲凉的秋日。
注释
- 厓山:即今天的南京,是南宋末年的最后防线,也是抗元斗争的最后一处战场。
- 石源吴博士:不详,可能是某位学者或官员的名字。
- 宋朝:指宋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以赵宋王朝为代表。
- 纲常万死:指国家纲纪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即使万死也在所不惜。
- 燕云十六州:指北宋时期被金朝攻占的燕(幽州)、云(寰州)、十六个州,这些地区后来统称为“燕云十六州”。
- 蜀鸟:指南方地区,这里可能代指南宋遗民或南宋的使者。
- 帝丘:通常指的是帝丘之丘,也就是帝丘的墓地。
- 古碣:指古代的石碑,这里可能指岳飞等抗金英雄的墓碑。
- 折戟:折断的兵器,比喻战败后失去的兵器或象征物。
- 长江:指长江水系,是中国的母亲河。
- 当时恨:指对当时的亡国之恨,也暗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不满。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南宋时期的战争遗迹和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亡国的哀伤情绪。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燕云 sixteen 州”的沦陷,“蜀鸟”的哀鸣,“帝丘”的花泪等,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情感。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感慨和期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