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闻学士防风粥,曾吃诗人锦带羹。
岂谓茯苓宜岁晚,已收粳稻得霜晴。
腥膻习漫从教洗,禽鸟形残不忌烹。
饱食未须论月给,石杉偕坐听松声。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首先,从诗标题“食茯苓粥”看,这是一首以“食茯苓粥”为题的咏物诗,全诗主要通过对茯苓粥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食”是这首诗的线索,贯穿全篇。
首联“颇闻学士防风粥,曾吃诗人锦带羹。”“防风粥”“锦带羹”均为食疗之品。“颇闻”一词表明作者对这两种食疗方法早有所闻。“学士防风粥”,指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创制的食疗方剂,以粳米、茯苓(一种药用菌)等煮粥食用。“曾吃诗人锦带羹”,指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制的食疗方剂,以糯米、茯苓等煮成羹食用。“颇闻”一词表明作者对这两种食疗方法早有所闻。“颇闻”两字,既表明了作者对这两种食疗方法的了解程度,又表明了作者对这两种食疗方法的熟悉程度。
颔联“岂谓茯苓宜岁晚,已收粳稻得霜晴。”“岂”是反问词,表示肯定的语气。“岁晚”一词指时值深秋,天气寒冷,人们容易感到疲倦。“粳稻”即稻谷的一种。“霜晴”一词指天气晴朗,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岁晚”一词与前句中的“防风粥”相照应;“粳稻”一词与后句的“锦带羹”相照应。
颈联“腥膻习漫从教洗,禽鸟形残不忌烹。”“腥膻”一词指腥味,是动物体内存留的食物味道。“习漫”一词指习以为常,形容人见惯的事情。“禽鸟形残”一句指鸟类因年迈体弱不能飞远而被宰杀食用。“腥膻”二字与上句中的“锦带羹”相照应;“禽鸟形残”三字与下句中的“锦带羹”相照应。
尾联“饱食未须论月给,石杉偕坐听松声。”尾联的意思是说:我吃饱了,不需要再谈论饮食方面的享受了。“饱食”与首联中的“食茯苓粥”、“锦带羹”相对应;“论月给”与尾联中“石杉偕坐听松声”相对应。“石杉”是一种草药,用它做枕可以治疗失眠症。“石杉偕坐听松声”一句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高雅的情操。
【答案】
食茯苓粥
颇闻学士防风粥,曾吃诗人锦带羹。
岂谓茯苓宜岁晚,已收粳稻得霜晴。
腥膻习漫从教洗,禽鸟形残不忌烹。
饱食未须论月给,石杉偕坐听松声。
译文:
听说那些学土们常常吃防风粥,我也品尝过那些文人雅士的锦带羹。
谁说这茯苓粥适合在岁末食用呢?我已经收获了粳稻并把它晾在晴好的天气里晒着了。
腥膻的气味已经习惯了,就让它去洗涤吧,而那些鸟禽的形体也已经残缺不全了,但也不忌讳去宰杀烹食。
吃饱了饭不必再去谈论什么美食佳肴了,我和你一起去聆听那山间松涛的声音。
赏析:
此诗是一首以写食疗为主题的七律。作者以“食茯苓粥”为题,通过写食茯苓粥的感受,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的情怀。
首联先总写自己对两种食疗法的了解程度,然后分别指出这两种食疗法的具体名称和功效,从而引出自己要写的主要内容——食茯苓粥。
颔联具体写食茯苓粥的感受。作者认为这种食疗方法非常适宜于深秋时节食用,因为它能使人感到清爽、舒适、温暖。
颈联具体写自己对禽鸟的看法。作者认为,虽然这些禽鸟的身体已经衰弱不堪,但仍不忌讳被宰杀烹食。作者之所以如此看重禽肉,是因为他认为它能够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使人感到精神振奋。
尾联具体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情趣。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吃得好,就不用再去谈论什么美食了。他与友人相伴共度闲暇时光,一起倾听山间松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