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穷气转肃,客子愁不欢。
中宵起傍徨,欲往衣裳单。
内顾子与妻,黯默私自怜。
力田有凶岁,并狩无悬貆。
念此怀感伤,何以卒岁年。
凤凰鸣高冈,耻效鸱与鸢。
时俗贵苟得,烈士羞瓦全。
弱年守微尚,秉心塞以渊。
世人竞自媚,意气何由前。
拔剑不能割,安用称豪贤。
知己不援恤,安用相周旋。
闻子爱芳草,杂佩纫蘅荃。
馨香岂不烈,坐惜芳时捐。
凌晨履霜雪,日暮临广川。
方舟不我济,惜哉空洄沿。
咏彼北门诗,悠然感遗编。
怨诗
律穷气转肃,客子愁不欢。
中宵起傍徨,欲往衣裳单。
内顾子与妻,黯默私自怜。
力田有凶岁,并狩无悬貆。
念此怀感伤,何以卒岁年。
凤凰鸣高冈,耻效鸱与鸢。
时俗贵苟得,烈士羞瓦全。
弱年守微尚,秉心塞以渊。
世人竞自媚,意气何由前。
拔剑不能割,安用称豪贤。
知己不援恤,安用相周旋。
闻子爱芳草,杂佩纫蘅荃。
馨香岂不烈,坐惜芳时捐。
凌晨履霜雪,日暮临广川。
方舟不我济,惜哉空洄沿。
咏彼北门诗,悠然感遗编。
注释:
- 律穷气转肃:律法到了尽头,天象也变得严肃起来。
- 客子愁不欢:客人因忧愁而不开心。
- 中宵起傍徨:夜半时分起身四处徘徊。
- 欲往衣裳单:想要穿上衣服去外面。
- 内顾子与妻:回头看看自己的儿子和妻子。
- 黯默私自怜:默默地感到悲哀和怜悯。
- 力田有凶岁:辛勤耕作却遭遇饥荒的年份。
- 并狩无悬貆:同时狩猎却没有捕到野兽。
- 耻效鸱与鸢:耻于像鸱鸟与野鸡那样卑劣。
- 时俗贵苟得:当时的世俗风气看重小利益。
- 烈士羞瓦全:有骨气的人不屑于苟且保全。
- 弱年守微尚:年轻时坚守着微小的道德。
- 秉心塞以渊:内心坚定如深水。
- 世人竞自媚:人们都在争着取媚他人。
- 意气何由前:意气风发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 拔剑不能割:拔出剑却无法解决问题。
- 安用称豪贤:又有何用来夸耀自己是个英雄呢。
- 知己不援恤:了解自己的人才不会给予帮助。
- 安用相周旋:又何必再互相交往。
- 闻子爱芳草:听说你喜爱芳香的花草。
- 杂佩纫蘅荃:佩戴着芳香的花草。
- 馨香岂不烈:芳香的香气难道不浓烈吗?
- 坐惜芳时捐:因为珍惜这些美好的时光而惋惜。
- 凌晨履霜雪:清晨行走在被霜雪覆盖的田野上。
- 日暮临广川:傍晚站在宽广的河边。
- 方舟不我济:船桨不助我渡过难关。
- 咏彼北门诗:吟咏那首《北门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作品,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感受,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担忧。
第一句“律穷气转肃”,描述了天气的变化和气氛的紧张。接着“客子愁不欢”,表明了诗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而产生的忧郁情绪。这种忧郁情绪贯穿全文,成为贯穿始终的主题。
第二句“中宵起傍徨”,诗人深夜起床时的孤独和迷茫,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忧郁情绪。第三句“欲往衣裳单”,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他人的同情。这种无奈和同情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凉的气息。
第四句“内顾子与妻”,诗人回首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困境,表达了深深的忧虑。第五句“黯默私自怜”,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忧虑和伤感的氛围。第六句“力田有凶岁”,描述了农民们因为饥荒而遭受的痛苦,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困。第七、八句“并狩无悬貆”,描述了打猎没有收获的情况,暗示了社会的贫乏和资源的枯竭。第九句“耻效鸱与鸢”,表示了诗人对那些苟且偷生的人的鄙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高尚志向。第十、十一两句“时俗贵苟得”,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第十二、十三两句“烈士羞瓦全”,表达了有骨气的人对于苟且保全的不屑和愤怒。第十五句“弱年守微尚”,反映了诗人年轻时的坚持和执着。第十六至十八句“世人竞自媚,意气何由前”,揭示了人们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相互攀比和争斗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厌恶和批判。第十九句“拔剑不能割”,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和悲观情绪。第二十句“安用称豪贤”,表示了诗人对于那种只追求个人荣誉而不关心人民疾苦的行为的反感。最后一句“知己不援恤,安用相周旋”,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只关心自己的人无法提供帮助的失望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孤独、忧郁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未来的担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个人尊严的追求。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