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林宗面,先抠孺子衣。
名祠瞻俎豆,绛帐想光辉。
洗砚池空在,藏书室已非。
藓碑摩读罢,悽恻欲归依。

【注释】

谒:拜见;林宗: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因避讳改“刘”为“林”;孺子衣:指汉代董永的孝妇事迹。先抠孺子衣:意思是说想通过董永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孝心;名祠:指供奉董永、梁鸿等人的祠堂。瞻俎豆:祭祀时祭品陈列的情景;绛帐:指孔子的红色帷帐,这里借指孔子。想光辉:想象孔子当年的辉煌业绩。

洗砚池空在:比喻自己虽然学有所成,但功名未就。藏书室已非:意谓自己曾经刻苦攻读,但现在书室已不复存在了。藓碑摩读罢:形容自己已经年老,只能对着苔藓覆盖的石碑默默无语,黯然神伤。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谒拜林宗先生祠后所创作的一首吊古怀贤之作。

开头两句:“不见林宗面,先抠孺子衣。”意思是说自己不能见到林宗(即林宗先生),便从董永的孝妇故事中来体会他的大义精神。“孺子衣”,指董氏之孝妇。董永与七仙女相恋,被父强迫与卖身到地主家为奴,其妻织锦赎夫,感动七仙女下凡助他成婚。后来二人被逼分离,董永沿江寻访,最后得遇仙女,并随仙女升天而去。诗的开头两句,就是以董永孝妇的故事来暗喻林公的崇高品德。

中间四句:“名祠瞻俎豆,绛帐想光辉。洗砚池空在,藏书室已非。”这是作者登临林宗先生的祠堂,看到祭祀用的祭器、摆设,想到当年林公的辉煌业绩而作的诗句。这四句诗,既写眼前景象,又写心中感慨。作者由祠前俎豆之盛,联想到孔子的“春秋笔削”;由祠中绛帐之辉煌,联想到孔子讲学的盛况。然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如今都已成为过去,只有空荡荡的祭祀用具和早已不存在的书堂,还留在祠里供人凭吊。“洗砚池空在”“藏书室已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林公当年辉煌业绩的缅怀之情。

末尾两句:“藓碑摩读罢,悽恻欲归依。”是诗人面对斑驳的石碑,沉思良久之后所发出的感叹。“藓碑”,是指苔藓爬满了的石碑,多用来指代古人的墓志铭。“摩读”,是抚摸着读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面对着斑剥零落的石碑,诗人抚摸着上面的字迹,默默地读了起来,心中充满了凄凉之感。

全诗通过对林宗祠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怀念林公的崇敬之情和感伤时光流逝、功业难成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