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星飞月隔烟萝,百子池前忆素娥。
扇影渐随秋色改,砧声偏向夜凉多。
人间此夕成奚事,天上仙槎已渡河。
儿女欢逢磨喝乐,岂知泪雨又沾梭。

【注释】

  1. 七夕:古代传说,农历七月七日为织女一年一度的生日。传说这天喜鹊会搭成桥让牛郎、织女渡河相会。
  2. 百子池:指七夕节时在庭院中搭的彩棚。
  3. 素娥(xiù è):即嫦娥。
  4. 扇影:指女子手中的扇子。
  5. 砧声:指妇女捣衣的声音。
  6. 奚事:为什么。
  7. 仙槎(chá):神话传说中的神木筏,用以载人上天或渡海。
  8. 磨喝乐:神话中的一种鸟名,常被用来象征快乐和欢庆。
  9. 沾梭:用线缝补衣物。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七夕节的诗,诗人以七夕为主题,通过描绘节日中的景物和人物活动,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
    首句“经星飞月隔烟萝”,描绘了七夕节夜晚的景象。星星在夜空中闪烁,月亮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这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次句“百子池前忆素娥”,则转向了七夕的主题。诗人回忆起在七夕节时与心爱的人在百子池边相约的情景。这里的“百子池”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点或事件的象征,而“素娥”则是对织女的称呼。诗人通过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珍惜。
    第三句“扇影渐随秋色改”,进一步描绘了七夕节的气氛。秋风渐起,扇影摇曳,仿佛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七夕节特有的氛围和情感。
    第四句“砧声偏向夜凉多”,则转向了节日中的人声。妇女们在夜晚的庭院里捣衣,声音清脆悦耳。这里的“夜凉”暗示了七夕节的夜晚,而“多”可能表示捣衣声的频繁。这句诗通过人声的描绘,增添了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氛围。
    第五句“人间此夕成奚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七夕节意义的思考。在诗人看来,七夕节只是一种普通的节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句诗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反思。
    第六句“天上仙槎已渡河”,则转向了神话传说中的内容。传说中,牛郎和织女每年七夕节都会渡河相会,这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故事。这句诗通过神话传说的描绘,为诗歌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第七句“儿女欢逢磨喝乐”,则转向了七夕节中的具体活动。儿女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这里的“磨喝乐”可能是一个特定的节日用品或活动的象征。这句诗通过具体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七夕节的欢乐氛围。
    最后一句“岂知泪雨又沾梭”,则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感慨。他不知道在欢庆之余,自己是否会像织女一样承受无尽的相思之苦。这里的“泪雨”和“沾梭”都是比喻,分别代表了泪水和思念。这句诗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无奈和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七夕节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它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