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葬小坟,杨柳寺前村。
已断花间信,空归月下魂。
山莺留曲韵,草露带啼痕。
车马逢寒食,还来酹酒樽。
【注释】
真娘:即李真娘。
坟:坟墓。
杨柳寺: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唐代建置。
已断:断绝。
山莺:黄莺。
啼痕:指鸟的鸣叫声。
酹(lèi 礼):以酒浇地祭奠亡灵。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祭祀李真娘的故事。
诗从“清明”二字落笔。清明,是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悼念亡故亲人的日子。诗人写“车马逢寒食”,就是写人们在扫墓时的情景。这情景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扫墓的人,二是扫墓的目的。
第一句“金钗葬小坟”,说的是一个女子,她用金钗来埋葬一个小小的坟墓。这金钗,无疑是她的饰物,也是她的生命的象征。这里用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典故:“十五男儿不嫁,留与人间作牛马。将母弃之,今若有知,不复怨恨。”所以这金钗也成了她生命的见证。这个女子,是一个不幸的女子。她生前的命运,与牛马无异;死后又被人葬在小小的坟墓里。这小小的坟墓,也就成了她生命的象征。这小小坟墓的周围,是杨柳树丛和村庄。这些杨柳树和村庄,也就成了她生命的见证。这两句诗,概括了这位女子的一生。她是牛马,她活着,为的是给人类服务;她死了,她的灵魂还被埋在坟墓里,为的是让人们纪念她。这样看来,这位女子,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第二、三两句“杨柳寺前村”,说那位女子的坟墓,就在杨柳寺的前边。杨柳寺,是佛教寺院,它的前面就是村庄。这就把那个女子与村庄、杨柳联系在一起了。
第四句“已断花间信”,说那位女子的坟墓,已经断绝了人世间的一切联系。这里的“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二是指断绝了与过去的回忆。
第五句“空归月下魂”,说那位女子的灵魂,回到了月亮之下。这一句,与上两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上两句,是在写坟墓周围的景物,而这一诗句,则完全是在写灵魂的活动。这灵魂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它活动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这就引出了第六、七两句。
第六句“山莺留曲韵”,说那位女子的灵魂,在月亮之下唱着歌。山莺的歌声,很美。但那美在哪里?为什么只有她能唱出那样美妙的歌?这是因为她的歌声里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这种特殊的韵味,不是别人所能有的。
第七句“草露带啼痕”,说那位女子的灵魂的歌声,留下了痕迹。这痕迹是什么呢?是鸟雀留下的啼痕。这啼痕,也就是鸟雀的啼叫。鸟雀的啼叫与人的歌声不同,它没有音调,也没有旋律,只是发出一连串的声音。但这一串声音,却比任何乐曲都好听。所以古人常说:“闻鸡起舞”、“闻角声大作而起舞”。鸟雀的啼叫,也就成了作者心中的一首曲调优美的歌。
最后两句“车马逢寒食,还来酹酒樽”,写那些扫墓的人,来到杨柳寺前,看见那座小小的坟墓,他们就会停下车马,对着坟墓献上酒食。这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发展。前两句写的是整个清明节的情况;后两句写的是那些扫墓人的行为。这些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这样的行为,才能表达对死者的敬意。
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写了她在生前与死后所经历的种种事情。这些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它们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这幅画卷的主题是“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