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巷接垂杨,同邻忘异乡。
儿亲欣见熟,仆立厌言长。
读借风床简,炊分雨碓粱。
乱来成久别,能不为情伤。

【注释】

  1. 酬:报答。左司:官名,指作者的官职。
  2. 门巷:家门口。垂杨:杨柳。古代诗人常以杨柳为题咏物抒情,此句是借杨柳来写景。
  3. 同邻:和邻居。忘异乡:不感觉身在他乡。
  4. 儿亲:儿子。欣:喜欢。见熟:见到熟悉的人。
  5. 仆立:仆人。厌言长:讨厌说话。
  6. 读借风床简:借指阅读经史之学。读:读。简:书简,指书籍。
  7. 炊分雨碓(dui)梁:做饭时分配粮食。炊(chuī):做饭。碓(dihuī):舂米用的大石头棒。梁:粮仓。
  8. 乱来:乱离中。久别:长时间的分别。
  9. 能不为情伤:不能不为感情所伤。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作者因罪流徙岭南,寓居桂州(今广西桂林)。这是一首答左司郎中的赠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故人、旧业的怀念之情。
    首联写邻里关系,表达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垂杨”两句,描绘了作者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情景。门前的杨柳随风摇曳,如同一位多情的女子,为邻里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他们彼此不分彼此,忘记了自己身居他乡。这一句中的“忘异乡”三字,既写出了他们的亲密无间,又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颔联描写了作者与邻居之间亲切融洽的关系。“儿亲”两句,通过描写孩子们与邻居家的孩子嬉戏打闹的场景,展现了邻里之间的和谐氛围。这里的“儿亲”指的是孩子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仆立”则形象地描绘了仆人忙碌的身影。这句诗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邻里之间的友善与亲近。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邻里之间的关系。“读”和“炊”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场景。这里不仅涉及到了读书学习,更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做饭、分配粮食等。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整首诗更加丰富饱满,也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尾联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与升华。“乱来成久别”,表达了由于战乱导致的长时间分离。“能不为情伤”则表示尽管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但作者仍然坚守着对家乡、故人、旧业的思念之情,没有因此而动摇。这里的“情伤”并非指因离别而产生的悲伤,而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
    这首赠诗通过对邻里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眷恋;通过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作者与邻居之间的亲密友谊;而最后一句“能不为情伤”则表达了作者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守信念的决心。整首诗既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又展现了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