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归柴桑,种菊满东园。
累累故侯瓜,五色耀青门。
物畅乃适志,身约道弥存。
世路浩漫漫,是处有波澜。
变故在须臾,忧来原无端。
朝为云中龙,暮为阱中猿。
黄雀岂不高,挟弹有王孙。
遗荣如敝屣,弃置宁足论。
【注释】
陶令:东晋诗人陶渊明。柴桑:指他隐居的地方,在今江西九江一带。种菊:指他在庐山种菊花。满东园:指菊花开得很茂盛。
物畅:事物畅达,指心情舒畅。身约:指身体轻松。道弥存:指精神修养的功夫更加强固了。
世路:指仕途。浩漫漫:辽阔无边。波澜:喻世事变幻莫测。
变故:变化不定的事。须臾:形容很短的时间。原无端:没有原因。
云中龙:喻高官显宦。阱中猿:喻低微小人。
黄雀:喻隐者陶渊明,有王孙:王侯之子,借指达官贵人。遗荣:放弃荣华富贵。敝屣:破鞋。
变易不移:指坚持正道。宁足论:不值得去谈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诗中表达了陶渊明对仕途的厌倦,以及他在官场中遭受挫折后,依然坚持操守,不为世俗所动的思想。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
第一句“杂诗”点出主题,接下来四句描写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他种植菊花,享受着与世隔绝的清静生活,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第二、第三句“物畅乃适志,身约道弥存”描绘了他内心的喜悦和对精神修养的重视。他认为,只有当物质欲望得到满足时,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种观点虽然有些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句“世路浩漫漫,是处有波澜”则表达了他对仕途的看法。他认为,世间的道路是漫长的,充满了曲折和波折,而官场上的是非和争斗也是层出不穷。这些使他感到困扰和不安。
第五、第六句“变故在须臾,忧来原无端”则是他对于官场上变幻莫测的风云变化的感慨。他认为,这些变化都是瞬息万变的,而自己却无法预测和应对。这使得他感到忧虑和焦虑。
第七、第八句“朝为云中龙,暮为阱中猿”则表达了他对于名利的淡泊和超脱。他认为,无论自己是处在高位还是低处,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
第九、第十句“黄雀岂不高,挟弹有王孙”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这种观点。他认为,黄雀虽然看似高飞,但实际上却是被猎人所控制;而那些拥有权势的人,也并不是真正的高人一等。
第十一、第十二句“遗荣如敝屣,弃置宁足论”则是他对于功名利禄的看轻。他认为,荣誉和地位就像破旧的鞋子一样微不足道,不值得去留恋和追求。
整首诗以陶渊明的生活经历为背景,通过对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远离尘世纷争、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形象。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