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阁黄扉切九霄,中秋待月第三宵。
天高易识龙文动,海近偏怜蜃气消。
十幅秋光障云母,一帘凉影弄冰绡。
欲凭弦管吹云散,忽有云间起凤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全诗如下:

十七夜待月
紫阁黄扉切九霄,中秋待月第三宵。
天高易识龙文动,海近偏怜蜃气消。
十幅秋光障云母,一帘凉影弄冰绡。
欲凭弦管吹云散,忽有云间起凤箫。

注释:

  • 紫阁黄扉:指宫殿的紫色门扉和黄色屋檐,通常用来形容皇宫或重要场所。在这里可能指的是皇宫中的某个地方。
  • 中秋待月:指中秋节时等待月亮的出现。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等。
  • 第三宵: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就是中秋节当天。
  • 天高:形容天空很高,容易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
  • 龙文:指月亮的形状像龙一样弯曲,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对月亮的一种比喻。
  • 海近:指靠近海洋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指海边。
  • 蜃气消:指海市蜃楼消散的景象,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当阳光照射到海面上,由于折射和反射的原因,形成虚幻的景物。
  • 十幅秋光:指秋季的景色,这里可能指的是秋天的天空或大地。
  • 云母:一种矿物质,常用于装饰和制作工艺品。
  • 冰绡:一种丝绸制品,质地轻薄透明,常用来比喻清澈如水的月光。
  • 弦管:古代乐器,包括琴、瑟等多种弦乐器和管乐器。
  • 云散:指云层消散的景象,这里可能指的是云彩被风吹散。
  • 凤箫:一种箫乐器,形状似凤凰,声音悠扬。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中秋节等待月亮的情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天空中的景象描绘得生动而形象。首句”紫阁黄扉切九霄”,描绘了皇宫的壮丽,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接着以“中秋待月第三宵”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在这个特殊时刻的期待和喜悦。

在第二句中,“天高易识龙文动”,诗人用“龙文”来形容月亮的形状,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空中升起的情景。同时,“天高”也暗示了夜空的高远和辽阔,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接下来的两句“十幅秋光障云母,一帘凉影弄冰绡”,诗人通过“十幅秋光”和“一帘凉影”这样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景色和夜晚的氛围。“障云母”和“弄冰绡”则分别形容了月光的明亮和凉爽,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两句“欲凭弦管吹云散,忽有云间起凤箫”,诗人通过想象,将音乐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境界。这里的“凤箫”可能是指古代的乐器或者传说中的仙乐,给人以神秘而又高雅的感觉。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音乐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