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红云捧节旄,襄阳大堤三丈高。
宿雨平添汉江水,军门传向裕州朝。
在赏析这首诗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诗人陆深。陆深(1477年—1544年),字子渊,号俨山,松江府上海人。他于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二甲第一,后授编修。尽管曾遭遇刘瑾的忌惮而改任南京主事,他的才华和学识仍广受赞誉。
诗句原文:
天际红云捧节旄,襄阳大堤三丈高。
宿雨平添汉江水,军门传向裕州朝。
译文:
天际上,红色的云彩如同捧持着节杖一样,襄阳大堤高达三丈。
昨夜的雨使得汉江的水位有所上升,军营的门口传来了前往裕州的朝拜之声。
注释:
- 节旄:古代帝王出行时所持的一种装饰物,用以象征权威和尊贵。
- 襄阳大堤:指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因地势较高而得名。
- 宿雨:即前一夜的雨水,这里指降雨量较大。
- 汉江:中国长江最大的支流之一,流经多个省市,是当地重要的水源地。
- 军门:古代军队设立的哨站,用于传递消息或执行任务。
- 裕州:今称鄂州市,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军事重镇,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军事场景相结合的画面。首句“天际红云捧节旄”,通过“红云”这一意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天空中云彩的壮观和色彩的艳丽,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节日庆典。紧接着,“襄阳大堤三丈高”一句,通过描写襄阳大堤的高大与巍峨,展现了古代水利设施的宏大。
第二句“宿雨平添汉江水”,则进一步展示了雨水对河流的影响,增加了汉江的水量,为接下来的场景铺垫了背景。第三句“军门传向裕州朝”,则是点明了诗中的中心主题——军队出征。这里的“军门”指的是军营的哨站,而“裕州”则是指目的地。整个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与军事活动的结合,还传达了一种英勇、庄重的氛围。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译文展示,我们可以看到陆深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通过对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