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字,持戟仕金门。万事蹉跎岂自料,一官憔悴与谁言。
上书昨日辞天子,还从阙下归田里。束缚始自重为人,激昂尚欲酬知己。
不悟名轻世果然,翻嫌计晚身如此。便尔深林学遁栖,家贫那免伏耕犁。
腰镰暮向夷门北,倚仗朝过莘野西。伐木手营一茅宇,披榛力灌几药畦。
箧中笔砚无时把,肘后诗书坐懒题。往往顽痴众所疑,悠悠端合困明时。
闻君解语五千字,宅畔仙窟定所知。此日低头应笑我,平时开口却为谁?
【译文】
少年时没有读书认字,拿着戟在金朝做官。万事蹉跎难道是自料,一官憔悴与谁人言?
前天上书辞别皇帝,回到皇宫门前归田里。开始时自己重做人,激昂还想酬恩知己。
不觉悟名轻世果然,反而嫌计晚身如此。便尔深林学隐栖居,家贫那免伏耕犁?
腰镰暮向夷门北,倚仗朝过莘野西。伐木手营一茅宇,披榛力灌几药畦。
箧中笔砚无时把,肘后诗书坐懒题。往往顽痴众所疑,悠悠端合困明时。
闻君解语五千字,宅畔仙窟定所知。此日低头应笑我,平时开口却为谁?
【注释】
持戟:手持兵器,古代士兵的一种装束,也用作武士的代称。
“少年”四句:意谓少年时期,没有读过书的人,也能持戟从军,到金朝当官,但后来一事无成,只能回家种地。
“上书”二句:意谓昨天他上书辞别皇帝时,是在宫阙之下;今天又返回了皇宫门前。这两句写诗人的仕宦生涯和归田生活。
“束缚始”五句:意谓自从被朝廷重用,开始被人敬重,就更加激扬奋发。但后来感到自己的才能不足而愤然辞职。这里以“束缚”指受朝廷的羁绊,“重为人”“尚欲酬知己”指受人敬重,“激昂”指奋发有为,“激扬”“酬知己”指报效知己。
“不悟”三句:意谓不懂得名誉地位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因此反觉遗憾,甚至怀疑自己当初选择隐居的道路是否太晚了。“翻嫌”,反觉遗憾。“计晚”,后悔当初决定隐居。“身如此”指自己的处境。
“便尔”二句:意谓于是便在深山之中隐居起来,家境贫穷,只好躬耕犁耙。
“腰镰”二句:意谓傍晚时提着镰刀去采薇,早晨则拄着长杖经过莘野。
“伐木”四句:意谓砍伐树木,搭建茅屋;清除杂草,浇灌药圃。
“笔砚”二句:意谓笔袋中的笔砚等文具经常摆弄,肘后的诗书懒得翻阅。
“顽痴”二句:意谓虽然愚钝,但众人都以为他是怪僻的,然而自己却始终不能理解。
“闻君”二句:意谓听说你能够讲出许多话来,一定是指《五百家注孙子》这部书的内容。
“此日”二句:意谓现在低下头来,是因为自己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道理;而平时开口说话,则是为了别人的缘故。这两句写诗人的处世态度和思想修养。
【赏析】
此篇作于诗人晚年。诗中表达了他对仕进与隐逸的看法,以及他对于人生境遇的感慨。
首联点题。《庄子·让王》:“吾持矛诣梁之王,王曰:‘子之矛何能加我之盾?’”持戟仕金门即喻持矛仕金门。
颔联承上启下。前句说事不如意,蹉跎半生而无所成就;后句说身居一官,却无人可诉其苦。
颈联写弃官归田。“上书”二句写其辞官归田之事。“还从阙下归田里”写他回乡之后的生活情形。
“束缚”二句写其退隐山林的生活。“便尔深林学遁栖”写他在深山之中隐居生活。“家贫那免伏耕犁”写其家境贫寒,仍躬耕自食。
尾联抒怀。“腰镰暮向夷门北”写其傍晚时提着镰刀去采摘薇菜;“倚仗朝过莘野西”写其清晨则拄着长杖经过莘野;“伐木手营一茅宇”,写其在山林之中建造茅屋;“披榛力灌几药畦”,写其清除杂草,浇灌药圃。以上六句写其隐居生活。
“箧中”二句写其闲居无事时的日常生活。“箧中笔砚无时把”写其经常摆弄笔砚,“肘后诗书坐懒题”写其因懒于翻阅诗书而致。
“往往顽痴众所疑”写其虽愚钝却遭众人猜疑。“悠悠端合困明时”,写其虽不合时宜但却符合自己的本性。
末联写其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闻君解语五千字,宅畔仙窟定所知”写听闻其能够讲演《五百家注孙子》等书籍内容,故知其学识渊博。“此日低头应笑我,平时开口却为谁?”写诗人对自己的处境表示不满,感叹自己一生奔走求仕,却无一人了解他的心志和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