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渡南关天未明,远村咿哑有鸡声。
带星讶我行偏早,枕石何人睡不醒。
往事故应挥手去,好山端合出头争。
诸峰晓望嶒崚起,不似屏西水月清。
【注释】
燕城:今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早出南关:早晨从南关出去,即从河北的三河县进入北京。有感:有感于燕京(指燕城)之晨景。马渡:指渡过马家沟。天未明:天色尚未大亮。远村咿哑有鸡声:远处的村庄里传来一阵阵叫唤的声音。带星讶我行偏早:带着一颗星星的惊讶而感到我走得太早了。枕石何人睡不醒:枕着石头的人为什么睡得这么熟呢?往事故应挥手去:过去的岁月应当是挥手道别而去的。好山端合出头争:美丽的山峦应该奋力地挺出来争夺第一。诸峰:众山峰。晓望:清晨眺望。嶒崚起:高耸而起。不似屏西水月清:不像屏风西边的水和月亮那么清澄。
【赏析】
诗题下注:“马渡河南关,过而未入”,可见此诗乃诗人初涉燕都之际所作。诗人在清晨马渡过河时,见燕城景色,因有所触,写下这首诗以抒怀。全诗写景、抒情并举,笔法自然,情致婉转。
“马渡南关天未明,远村咿哑有鸡声。”这两句是说,黎明时分,我骑马渡过南关,天还没有大亮,远处的村庄里传来一阵阵鸡叫声。这里描写了诗人早起赶路的情景。马渡南关,意味着诗人即将离开燕京,开始新的征程。而黎明之时,正是日出前最为幽静的时刻,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感慨的时刻。诗人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到马渡南关,无疑是有意选择了一个能够引发他感慨的最佳时刻。而远村中传来的鸡声,则更是给这个时刻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使人感到更加亲切。
“带星讶我行偏早,枕石何人睡不醒。”这两句是说,带着一颗星星的惊讶而感到我走得太早了,枕着石头的人为什么睡得这么熟呢?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了马渡南关时的孤独和寂寥。诗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很可能是因为他刚刚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和亲友,独自踏上了漫漫长途。而那些枕着石头的人,则可能是一些游子或者隐者。他们虽然身处异乡,但却依然保持着一份宁静和安详,仿佛没有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生活的艰辛。这种对比使得诗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往事故应挥手去,好山端合出头争。”这两句是说,过去的岁月应当是挥手道别而去的,美丽的山峦应该奋力地挺出来争夺第一。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的感慨。他认为过去的岁月已经离他而去,而他也应该开始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了。而那些美丽的山峦也应该奋力地挺出来争夺第一,展示它们的独特之美和魅力。这里的“好山”指的是燕京周边的自然风光,而“出头争”则是诗人的一种豪迈气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诸峰晓望嶒崚起,不似屏西水月清。”这两句是说,清晨时分,我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只见众山峰高耸入云,显得格外雄伟壮观;而远处的水面上倒映着月光,也显得异常美丽动人。但是这些景色与屏风西边的水和月亮相比,却显得有些逊色了。这里的“诸峰”指的是燕京周边的山峦,而“嶒崚起”则是形容山峰峻峭陡峭的特点;“屏西水月清”则是用来形容屏风西边的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月亮的美丽景象。然而在这里,诗人似乎觉得这样的景色并不够理想,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看到更广阔的视野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吧。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含蓄。通过对燕京清晨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