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椽书屋亦东郊,外户多年闭未牢。
文字有时随俗变,姓名何处揭云高。
欲从月窟攀仙桂,预向吴刚借快刀。
榱桷栋梁皆适用,苏湖千古象贤豪。

高文山先生至西塾子弟乐有贤师赋此

数椽书屋亦东郊,外户多年闭未牢。

文字有时随俗变,姓名何处揭云高。

欲从月窟攀仙桂,预向吴刚借快刀。

榱桷栋梁皆适用,苏湖千古象贤豪。

【注释】

数椽:数间房子。椽:同“椽”。

亦东郊:也处在城东。亦,表肯定的语意。

外户:大门。多年闭未牢:多年未开启。

文字有时随俗变:文学和艺术常常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指经常、常常。

姓名何处揭云高:你的名字和姓氏在天上能高高地照耀。揭,举。

欲从月窟攀仙桂:想从月亮里攀上仙桂树。月窟,指月宫。

预向吴刚借快刀:预先去向吴刚借一把快刀。吴刚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里砍伐桂树的神仙。

榱桷栋梁皆适用:椽子、梁木都适用。

苏湖:即苏州。

象贤豪:《汉书·古今人表》载:“张良,字子房……南阳郡叶人……善鼓琴,好诗书。”这里指张良。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高文山先生的赞颂之作。诗中首先描绘了高文山先生所住之处,然后表达了他对先生学识渊博、教学严谨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先生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的敬仰。

首联“数椽书屋亦东郊”,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高文山先生所处的环境。这里的“数椽”指的是几间简陋的房子,而“东郊”则暗示了这个地方可能位于城市的东边。这种描写既突出了先生的住所之简陋,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朴素态度。

颔联“文字有时随俗变,姓名何处揭云高”,则是对先生品格的进一步揭示。在这里,“随俗变”与“揭云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强调了世事的无常和变化,后者则彰显了先生的独立思考和超然物外的品格。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先生的个性特点,也使得他的人格魅力更加鲜明。

颈联“欲从月窟攀仙桂,预向吴刚借快刀”,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先生才华和能力的赞赏。在这里,“月窟”和“吴刚”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性意象,分别代表了月亮和吴刚这样的神话英雄。通过将先生比作这些英雄,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他才华的赞美,也寄托了对他未来成就的期望。

尾联“榱桷栋梁皆适用,苏湖千古象贤豪”,则进一步强调了先生在学术界的地位和贡献。这里的“榱桷栋梁”比喻了先生在学术领域的重要作用,而“苏湖千古象贤豪”则表明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这首诗通过对高文山先生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才华能力以及学术地位等方面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深厚学识又有崇高品德的学者形象,展现了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