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罢先农鼓角喧,一牛能受几长鞭。
畬田劝动三春首,元旦歌翻十日前。
邻曲家家张乐事,衰迟岁岁幸丰年。
棠阴渐喜民无讼,万户同歌大尹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立春呈白沙先生
礼罢先农鼓角喧,一牛能受几长鞭。
畬田劝动三春首,元旦歌翻十日前。
邻曲家家张乐事,衰迟岁岁幸丰年。
棠阴渐喜民无讼,万户同歌大尹贤。
译文:
礼毕之后,先农之祭的鼓号声喧天,一头牛承受着多重的鞭子。
在春天耕作的田间劳作,元旦之时歌唱着过去十天前的事情。
邻里之间,每家每户都张灯结彩庆贺新春;我年老力衰,也庆幸这一年丰收的年景。
棠树阴凉之下,人们欢喜于没有纷争,万户齐唱颂扬大尹贤德的歌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立春时节的热闹景象和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首先,诗中提到“礼罢先农鼓角喧”,描绘了祭祀结束后的热闹氛围,以及人们庆祝先农节的喜悦心情。接着,“一牛能受几长鞭”表达了农耕活动的繁忙与辛劳,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
“畬田劝动三春首,元旦歌翻十日前”描绘了春天农耕开始时的场景,人们忙于耕作,同时回顾过去一年的成就和进步。这两句诗展现了人们在新的一年伊始就充满了干劲和希望。
“邻曲家家张乐事,衰迟岁岁幸丰年”表达了邻里之间相互庆贺、共享欢乐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丰收年的感激之情。这里的“幸”字体现了人们对于丰收的珍惜和满足。
“棠阴渐喜民无讼,万户同歌大尹贤”描绘了棠树下百姓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公正官员(大尹)的赞美。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对于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
这首诗以立春为背景,通过描绘节日庆典、农耕活动、邻里关系等元素,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同时,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