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诵风闻大雅音,冷香寻逐路偏深。
一枝未洗孤山雪,万片应奢栗里金。
野槿媚风无俗态,山葵向日有芳心。
红林绿髻专相待,暂与冰霜肯见侵。
和艮所王司训
弦诵风闻大雅音,冷香寻逐路偏深。
一枝未洗孤山雪,万片应奢栗里金。
野槿媚风无俗态,山葵向日有芳心。
红林绿髻专相待,暂与冰霜肯见侵。
注释:
和:和诗、唱和。
艮所: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
王司训:指王士性。王士性字元美,号念堂,明中期诗人、散文家、画家。
弦诵:本指琴瑟等乐器的合奏,后泛指音乐。
风传(chuán):风声,比喻声誉。
雅音:美好的音乐。
冷香:清冷的香气。寻逐:追寻。
孤山:在杭州西湖中。
栗里:在今浙江湖州西南。
野槿(jǐn)花媚风:指野槿花。媚风,随风飘摇,表现出一种柔弱的美态。
山葵:指葵菜。
红林绿髻:形容红叶和绿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优美的髻式。
相待:等待。
冰霜:指严寒的天气。肯见侵:能够抵挡。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王守仁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全诗以咏物为主,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景画卷,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首句“弦诵风闻大雅音”,以音乐之声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这里所说的音乐之声,并非一般的乐音,而是那些高雅而深沉的乐曲,它们如同大自然的声音一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冷香寻逐路偏深”一句,则将这种声音带入更加深入的地方,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山谷之中,周围被深深的秋意环绕着。这里的“冷香”,不仅指的是自然界中的花香,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绪。
第三句“一枝未洗孤山雪,万片应奢栗里金”,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一景象的具体细节。孤山之雪,如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散落在枝头;而栗里之金,则如同阳光下的金色麦田一般耀眼夺目。这些自然元素的组合,使得整幅画面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层次感。
接下来的“野槿媚风无俗态,山葵向日有芳心”,两句则分别从植物的角度出发,赞美了这两种植物的美丽与独特之处。野槿花在风中摇曳生姿,展现出一种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姿态;而山葵则在阳光下迎风挺立,展现出一种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最后两句“红林绿髻专相待,暂与冰霜肯见侵”,则是对整幅画面的总结与升华。红叶与绿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髻式图案;而这种图案的出现,正是为了等待那些能够抵御寒冷、坚守初心的人。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启示——只有那些能够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够真正地欣赏到大自然的魅力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