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何处觅昌阳,沆瀣承来不满觞。
寺借高闲消外障,琴休沈疴热中肠。
山烟野鹤知难避,玉露寒松却未伤。
坐对泉流有佳兴,不应宜濯又宜湘。

【注释】

①昌阳:即昌明,一种美玉。

②沆瀣:古人认为是天上的露水,这里指秋日山间的清新空气。

③寺借高闲消外障:寺院的高远幽静可以消除世俗的困扰。

④沈疴热中肠:沉疴(久病)热在体内。

⑤湘:湘江,流经湖南。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时当秋天。诗人在山间登高赏景,与李太守同饮,并吟咏自娱,抒发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境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首联写诗人与友人同登高山,观赏秋色,饮酒赋诗。“何处觅昌阳”是说秋天的昌明已不在天上,它被秋风吹落,洒满大地。“沆瀣承来不满觞”,这是说秋气虽好,但饮酒不宜过量。因为秋气清寒,易伤人体。“寺借高闲消外障”,诗人以寺院的高远幽静为借口,摆脱了世俗的纷扰,从而消除了心中的烦恼。“琴休沈疴热中肠”,这一句是全诗的重点。前句中的“沈疴”,实为久病之意;“热中肠”则暗含着对世事的厌倦。后一句表明诗人已经从内心的烦闷中解脱出来,而寄情山水之间,以寄其怀。

颔联紧承上文,写在寺院中欣赏秋色。“山烟野鹤知难避”,是说山间的雾气和飘荡在空中的野鹤让人难以躲避。“玉露寒松却未伤”,则是说那晶莹的露珠和苍劲的寒松都没有受到损害。两句诗都是写景,但却写得十分含蓄。“山烟”是看不见的,“野鹤”也飞不过来,只能通过视觉去想象,所以用“知难避”。又由于“山烟”是看不见的,“玉露”也是摸不着的,只能用心去体会,所以用“寒松却未伤”。“却”字既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又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颈联写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他看到山中之景,想到自己的处境。“坐对泉流有佳兴”,是说诗人端坐在泉边,欣赏着泉水潺潺流动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愉悦之情。“不应宜濯又宜湘”,是说既然已经领略了山中的美景,就应该像湘江一样,洗涤尘垢,恢复精神,而不是再去沐浴温泉。

尾联紧承颈联。诗人在欣赏完山中美景之后,感到心旷神怡,于是便决定离开。然而他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不应宜濯又宜湘”,既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这首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整首诗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追求某种境界,但它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