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塞清笳起暮烟,桑干秋色过居延。
千金俊骨台空纪,一匣鱼肠刃未捐。
易水送轲愁击筑,碣宫留行竟谈天。
当年任侠称燕蓟,挥手边烽歘黯然。

【赏析】

此诗为怀古之作,是作者在蓟门一带凭吊历史故迹时所作。诗题一作“蓟北旅思”,诗以咏史起兴,先写榆关、桑乾之胜,再写燕赵英雄,最后抒发感慨。

首联写景,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塞外景色:榆关清笳吹响,暮烟袅袅升起;桑干河畔,秋色苍茫一片。这里运用的意象有“清笳”、“暮烟”等,这些意象都是描写塞外边陲之地的景象。其中“榆关”“桑乾”是地名,“清笳”“暮烟”是自然景象,“榆关”是明长城的西端起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西北,是明代重要的边防重镇。“桑干”是流经河北西部的一条河流,因河床多桑树而名。这两个地名分别代表着塞外和边陲,都给人一种荒凉、寂寥的感觉。同时,“清笳”和“暮烟”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它们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塞外黄昏时分的壮美画面。

颔联写人,诗人接着描绘了一位英勇无比的侠士——荆轲。他手持鱼肠剑,气宇轩昂,意态潇洒。这里的“易水送轲愁击筑”一句,既写出了易水送别的情景,又表达了人们对荆轲的哀思。易水,又称易水寒,发源于山西省代县境内的管涔山中,东流至河北省易县与滹沱河汇合。荆轲刺秦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常常将这个故事作为表达对荆轲忠义精神的赞美之情。然而,诗人在这里却用“愁击筑”来形容荆轲,这既表明了他对这一事件的深切感受,也暗示了他对荆轲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颈联写景,诗人再次回到了塞外边陲之地,但这次却是在碣石宫前。诗人看到了曾经的英雄人物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这里的“留行竟谈天”一句,既表现了他们的豪迈情怀,又暗示了他们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期待。

尾联抒情,诗人最后发出了感慨。他回忆起自己当年任侠之时,曾经挥洒自如地行走于燕蓟两地之间,展现出自己的英勇气概。然而,如今他已年老体衰,面对边烽依旧感到黯然神伤。这里的“任侠称燕蓟”一句,既回顾了自己曾经的壮志豪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感慨。

【译文】

榆关清笳声声响起暮烟,桑干河旁秋色如画。

千金之子英俊非凡却空留下台阁,一匣鱼肠剑尚未捐弃。

昔日易水送别荆轲令人愁绪满怀,在碣石宫前谈论天机。

当年任侠之气曾称颂燕蓟,挥袖而去边烽却黯然神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