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牧争相引,流泉古木馀。
草庐终不出,天意复何如。
人重西川朔,功高后汉书。
南阳犹有地,谁更事耕锄。
注释:
樵人牧人争相前往,古树流泉在山间回响。
草庐始终无人居住,天意究竟如何?
人们都看重西川的朔地,功高却不如《后汉书》。
南阳还有土地,谁能继续耕种?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命运的感慨的诗。
首句“樵牧争相引”,描绘了一幅繁忙的山村生活图景,樵人牧人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他们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次句“流泉古木馀”,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古树流泉是这个地方的标志,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这里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第三句“草庐终不出”,则是对诸葛武侯(诸葛亮)的一种评价。草庐是诸葛亮居住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在这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是选择出山辅佐刘备,最终成为一代名臣。这里的关键词“终不出”表达了一种无奈和遗憾之情。
第四句“天意复何如”,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天意”指的是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命运的安排,而“复何如”则是对这种安排的质疑和思考。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的命运和历史的担忧和不满。
最后一句“人重西川朔,功高后汉书”,则是对诸葛武侯的评价和赞颂。西川是指蜀汉的领土,朔指北方边陲之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人们都非常重视西川的领土和北边的边疆,因为那里是诸葛亮的功绩之地。这里的关键词“功高”表示诸葛武侯的贡献和成就是非常高的。
末句“南阳犹有地,谁更事耕锄”,则是对诸葛武侯的再次赞颂和对未来的期待。南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农业区域,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耕种。诗人在这里表示,尽管诸葛武侯已经不在,但是南阳的土地仍然是需要有人来耕种的,因为这里曾经是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这里的关键词“谁更事耕锄”表示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来继承他的遗志和责任,继续在这里进行农业生产和建设。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对其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