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携长剑守穷边,洮水岷山路几千。
五月毡裘走冰雪,三更笳鼓报烽烟。
巴茶宛马僧徒市,羌语番文译史传。
胜自班超身未老,贤劳深荷圣明怜。
诗句释义
- “独携长剑守穷边”:表示自己独自携带着一把长剑,守护在边疆的尽头。这里的“长剑”象征着英勇和坚定。
- “洮水岷山路几千”:洮水和岷山是地名,路是通往边境的路。这句话描述了一条漫长而艰险的道路。
- “五月毡裘走冰雪”:五月是草原上最为寒冷的时期,这里用毡裘(即毛皮制成的衣物)行走在冰雪中,形象地描绘了边疆的严寒和艰苦。这里的“毡裘”指的是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 “三更笳鼓报烽烟”:三更时分,即深夜,笳鼓是古代战争中用来报警或鼓舞士气的工具。这里的“烽烟”指的是边关烽火,用以报警。
- “巴茶宛马僧徒市”:巴茶是茶叶的古称,宛马是产于南阳的良马。这句话描述了一个繁忙的市场场景,有茶叶、良马和僧侣。
- “羌语番文译史传”:羌语和番文都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译史传则是指翻译这些语言的历史书籍。这里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工作对于传播知识的贡献。
- “胜自班超身未老,贤劳深荷圣明怜”:这句表明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精神矍铄,仍愿意为国家效力。同时,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因为皇帝的圣明和恩宠让他能够继续为国家服务。
译文
独自携带长剑守护着遥远的边界,洮水河畔岷山脚下的路绵延几千里。五月里,身着毡裘的人们在冰雪中前行;三更时分,笳鼓声中传来了边关烽火的消息。市场上,来自巴茶郡的良马与来自南阳的骏马交相呼应,僧侣们忙碌于交易,而翻译工作则是将羌语和番文翻译成史书以传承历史。我虽年事已高,但壮志未衰,深感荣幸能为国家效力,深深感激圣明之君的关怀和怜悯。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戍边将士忠诚与牺牲精神的作品。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边疆的艰苦环境、文化的交融和民族的团结。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国家忠诚和个人价值的坚守,以及对皇帝恩赐的感恩。整体上,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边疆文化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