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舞长剑,扫尽万山尘。
不似鸿门宴,空怀猜忌人。
【注释】
高台:高处。扫尽万山尘,扫尽万山尘土也。不似鸿门宴:鸿门宴是项庄舞剑的故事,项伯以“杀人”为借口,保护刘邦脱险,而项羽却中了范增的反间计,认为刘邦要谋害他,结果放走刘邦,自己被俘身亡。空怀猜忌人:项羽在鸿门宴上对沛公不信任,疑心他有野心,最后没有听从范增的话除掉刘邦,结果自己被困垓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鸿门宴这一历史故事,歌颂了刘邦的宽宏大量和识大体、顾大局的大将风度,同时讽刺了项羽的猜疑多疑、刚愎自用。
诗的前两句“高台舞长剑,扫尽万山尘。”是全诗的起笔。高台之上,舞动的是一柄宝剑。这把剑,不是寻常之物,它是刘邦的一把利剑。刘邦能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当到皇帝,全靠他善于用人,能够知人善任。他懂得“将之出 ,君命有所不受”,所以能“斩蛇起义”,“诛暴除害”,建立汉朝。这把剑,也是刘邦的一种精神标志,象征着他的雄心壮志,象征着他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
“扫尽万山尘”,是说刘邦的这柄利剑,能扫清一切障碍,使事业一帆风顺。但这只是刘邦个人的作用。真正使刘邦能扫清障碍,取得胜利的,还是刘邦手下一批文武百官,如萧何、张良、韩信等。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刘邦善于用人,知人善任,这也是刘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高台舞长剑”,既是刘邦的威武,又是刘邦的自信;既表现了刘邦的雄才大略,又表现了他对部下的信任。
“舞剑”句后接“扫尽万山尘”。这里,“扫尽万山尘”与“高台舞长剑”相照应,都表现了刘邦所施展的非凡才能和过人的胆略。
“扫尽”之后,诗人笔锋陡然转折,转而写项羽:“不似鸿门宴,空怀猜忌人。”鸿门宴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最激烈的时期,项羽和刘邦在彭城(今徐州)进行了一场决战。由于项羽的傲慢和轻信,终于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当时,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可是项羽却犹豫不决,后来听了项伯的话,才放了刘邦一条生路。范增的反间计奏效后,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有篡夺自己帝位的野心。于是,在鸿门宴上,项羽借故把刘邦留下,并派兵攻打函谷关,想消灭刘邦的势力。刘邦得到消息后,连忙逃往关东。项羽的大军随后到达,围困了刘邦于荥阳一带。刘邦向项羽请罪求饶,项羽不肯接受。这时,张良找到项羽的堂兄弟项伯,说服项伯出面帮助调解。项伯答应了,第二天又去找项羽的弟弟项庄帮忙。项庄在席间舞剑助兴,趁机刺杀了刘邦。后来刘邦逃出了鸿门宴,重新组织力量反击项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门宴”。鸿门宴是一个转折点,它决定了楚汉战争的成败。鸿门宴上,刘邦虽然侥幸逃脱了死亡的危险,但他的处境却十分危险。他不得不暂时退让,忍辱负重地继续同项羽作战。
“不似鸿门宴,空怀猜忌人。”这两句话,是全诗的收煞之笔。鸿门宴上刘邦虽然侥幸逃脱了死亡的危险,但他的处境却十分危险。他不得不暂时退让,忍辱负重地继续同项羽作战。“空怀猜忌人”,就是由于项羽的猜忌多疑、刚愎自用所造成的。
全诗前半部分描写高台舞剑的情景,后半部分则叙述鸿门宴的历史故事。作者通过对历史的描绘,赞美了刘邦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以及他的大将风度和识大体、顾大局的气魄;同时,作者也讽刺了项羽的猜忌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