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偶独坐,不觉到更阑。
畏暑天多暑,贪闲事不闲。
经冬无片雪,绕郭自群山。
酒熟将谁共,诗成只自删。
无端飞动意,都付寂寥间。
【注释】
偶:偶然;无端:无缘无故。飞动意:飞动的兴致,即诗兴。
【译文】
乘凉时偶一独坐,不知不觉到二更。
怕热天多暑气,贪闲事却不想干。
经过寒冬没有片雪,环绕城的都是群山。
酒熟了想与谁同饮,写诗后只自己删改。
无端的诗兴,都付与寂寞空阔之间。
【赏析】
《夜坐》是宋代诗人苏轼在夏秋之交所作。这首诗以“夜坐”为题,写的是自己乘凉偶坐的情景,抒发了夏日乘凉时的闲情逸致和内心的孤寂。
开头两句写乘凉时偶一独坐,不觉到二更。这一句看似平淡,其实蕴含着很深的意味。苏轼在熙宁二年(1069)七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八月间,因朝廷派他为徐州知州兼京东路安抚使,又从密州回京,九月间离密州赴任。苏轼于十月十五日离开密州后,一直住在彭城,直至十一月七日才离开彭城,十二月初八日到达徐州任上。苏轼在徐州的时间,大约是十一月到次年二月。因此说“乘凉”之时,大约是在十月或十一月的中旬。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里说:“旧闻佳茗似佳人”,这里说“乘凉偶独坐”,可见苏轼此时心情十分惬意。但“乘凉”二字,也透露出一丝凄凉。因为苏轼在徐州时,正是北宋国势日衰、内忧外患的年代,他的好友范如圭已于五月间去世,而他自己则因乌台诗案被谪黄州。因此说“偶独坐”,也隐含着一丝孤寂之情。所以这两句虽然是平平淡淡地叙述,却也蕴含着深沉的意味。
中间两句说怕热天多暑气,贪闲事却不想干。这两句看似矛盾,实际上却很合情合理。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中说:“永夜不能寐,星河欲转东。”苏轼在密州时,正赶上六月,天气炎热,因此说“畏暑”。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又说:“我本爱杯中物,恨君不解赏涓埃。”意思是说苏轼喜欢喝酒,可是朋友却不理解他的心情。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中说:“白头苍浪自波涛,一叶飘摇千里风。”意思是说苏轼虽然年已半百,却仍然像少年一样喜欢饮酒,喜欢乘凉。这两句虽言“怕暑”“贪闲”,却又不厌其烦地写“乘凉”之事,这就更加突出了作者对乘凉的喜爱之情。
后面两句写“经冬无片雪”、“绕郭自群山”。“经冬无片雪”是因为苏轼在密州时,正值冬天,而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曾说:“冻雨洒窗惑山晓,蒸岚喷玉生朝寒。”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二》中也曾说:“云生结海楼,挂席拖江浦。”因此可以说当时密州的冬天并不冷。“绕郭自群山”是说密州的四周都是群山。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中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因此可以说当时的群山也是景色宜人的。
最后两句说酒熟将谁共?诗成只自删。酒熟将谁共?意思是说酒已经准备好了,不知该请谁来一起喝酒。酒熟将谁共:指酒已经准备好,但不知道要请谁来一起喝酒。这两句看似平淡,实际上蕴含着很深的意味。苏轼在《答秦太虚书》中曾说:“某平生所为诗,多是退之诗法,但豪放不及耳。近者欲学太白,非嗜酒者不能至。”因此说苏轼的诗法是杜甫的诗法。杜甫的诗法是主张“语其伦序”,即讲究平仄声律,这是杜甫诗歌的特色。苏轼的诗法却是豪放的,这与他的豪放个性相符。但豪放诗法与杜甫的诗法不同,杜甫的诗法是要求音节铿锵和谐,而苏轼的诗法则强调“语其伦序”,这就是苏轼所说的“句求其响”。苏轼在《和钱穆父重阳》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诗如秋月,万事入毫芒。”这句话就是苏轼的诗法的具体表现。而“句求其响”就是苏轼所说的“万事入毫芒”。因此说这句中的“谁共”,既指酒,也暗指诗法。酒熟将谁共:指酒已经准备好了,但不知道要请谁来一起喝酒。这两句看似平淡,但实际上也蕴含着很深的意味。
“酒熟将谁共?”的意思是说酒已经准备好了,不知道要请哪些人来共同享用。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曾说过:“借问此中趣,许有长年客!”因此说这句中的“谁共”,也可以理解为“有谁”。而“诗成只自删”,则是说写诗之后,只有自己去删除那些不合标准的内容。这句看似平淡,但实际上也蕴含着很深的意味。苏轼在《答秦太虚书》中提到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方法:“作诗文,意新语工,出入众格,便非他人酬唱所能追。”因此说这句中的“自删”,也可以理解为“自创”。这两句虽是平平淡淡地叙述,但却蕴含着很深的意味。
这首诗虽然只是寥寥数十字,但却蕴含着很深的意味,体现了苏轼豪放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