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依岩巧在因,子楹初立势凌旻。
栋云池月无生有,曲水残山假却真。
仲蔚蓬蒿开径日,陶潜樽酒眄柯辰。
风光诗句宜相酢,□判山祗迭主宾。

注释

  1. 经始:开始修建。
  2. 茅屋依岩巧在因: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巧妙地依附于山岩。
  3. 子楹初立势凌旻:子梁刚竖立起来,其气势足以凌驾于天空之上。
  4. 栋云池月无生有:栋梁和云彩,池中的月亮都充满了生机。
  5. 曲水残山假却真:弯曲的水流和残留的山峦,虽是假的却让人感受到它们的真实存在。
  6. 仲蔚蓬蒿开径日:仲蔚开辟出一条通往蓬蒿的小径,让阳光可以洒满整条小道。
  7. 陶潜樽酒眄柯辰:陶渊明举杯赏月,目光投向树枝上闪烁的星辰。
  8. 风光诗句宜相酢:风景和诗句应该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9. __判山祗迭主宾: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一种超越自然,超然物外的境界。

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哲学的思考。首句“经始”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新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接下来四句,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栋云池月”一句尤为巧妙,既表现了景物的生动,也体现了诗人观察入微的眼光。

接下来的六句,诗人以“仲蔚蓬蒿开径日,陶潜樽酒眄柯辰”为引子,进一步展开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这里的“仲蔚”和“陶潜”分别代表两位文人雅士,诗人通过对他们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古人风骨和志趣的敬仰之情。同时,这两句也寓意着诗人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处,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最后一联“风光诗句宜相酢,判山祗迭主宾”,则是全诗的升华。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命题:“风光”和“诗句”应当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而“判山祗迭主宾”,则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尊重和敬畏之心。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它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