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余屐齿印山苔,兰若相期到远隈。
迤逦登椒仍在麓,寂寥闻梵半披莱。
湿侵贝叶花初雨,锡卓嵚岑鹤共来。
初地堪符灵峻□,祗桓不藉布金开。
【注】霁:雨过天晴。屐齿:踏在石头上的齿印(古人穿木屐,每走一步,齿印留在石上,故称)。山苔:青苔。兰若:梵语,意译为“精舍”,即佛寺。相期:相邀。远隈:远处的低洼地带。迤逦:曲折绵延。椒:香草。麓:山坡。披莱:指披散开。贝叶:佛经卷轴。铿铿:钟声。嵚岑:高耸入云。灵峻:神奇而险峭。祗桓:安适的样子。不藉:不需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山间小路的泥泞湿漉,留下清晰的齿印;我与慧林上人约定在幽深的庵堂相会,请他为我命名;我自山中洞口攀登而上,探访他的道场,命名为最上庵。
雨过山径,泥泞湿润,留下了清晰的印迹。我与慧林上人约定在幽深的庵堂相会,请他为我命名。我从山中洞口攀登而上,探访他的道场,命名为最上庵。
曲折蜿蜒地登上香草丛生的山坡,远远地看到山脚下有一座寺庙。寂静之中听到梵音阵阵,隐约看到半披着头发的僧人正在打坐念经。潮湿的空气浸染了花叶,就像初春时节的一场细雨,香炉旁的锡杖挺拔如枪。高耸入云的古塔与几只鹤共栖。
初到此地,发现这一片土地神奇又陡峭,似乎与灵峰寺的景色相似。这里并不需要布施金钱就可以进入,显得非常宁静和自在。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雨后登山探访慧林上人幽深的庵堂时所作。全诗四句,第一句点明登山时间,第二句写山路之曲折,第三句写山中所见景物,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心情。整首诗用词简洁,意境优美,富有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