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马绵山道,相逢似梦柯。
光仪昔若此,世事今如何。
不尽班荆意,聊占补衮歌。
邮亭倘予忆,今夜宿烟坡。

【注释】

会:碰上

胡慕东:唐代人,字文举,以博学知名。掌科指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即主考官。泓芝驿:在今山东曲阜附近。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因避战乱而离开长安,经河南、山东一带到曲阜,曾在此驿与友人相会。绵山道:绵州道。绵州,唐时属剑南道,治所在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杜甫当时从成都出发赴梓州。柯:树枝。光仪:指仪表或风采。班荆:把荆条铺在地上坐或卧,表示非常随便和亲近。《左传·隐公元年》载,齐桓公与管仲相会于葵丘,双方为表示友好,管仲“解左骖以授”。《后汉书·祢衡传》载,祢衡与孔融、孔融弟孝舒同坐舟中,闻岸上有人号哭,便说:“此必是孔融兄也。”于是取弓弹其衣,弦不脱。祢衡又取笔写书与孔融曰:“伯禽执殳立燕朝,自言过人能作书。方今天下谈士,孔融颜渊,皆师之;母兄子身,独超众类,犹以为陋,而况众人乎?”

补衮歌:《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命乐正,修合干戚之舞。”《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司乐掌邦国之祭祀,以佐皇王。凡邦国之事掌其禁令,以辅王化。”衮,古代礼服,天子所穿。

邮亭:古驿站。予:我。烟坡:地名,在今陕西韩城市东北,杜甫有《夜宿巫山下》诗。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离开长安,经河南、山东一带到达曲阜时所作的。当时他正在途中遇胡慕东,两人在泓芝驿相遇,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匹马绵山道,相逢似梦柯”,诗人骑着马走在绵山的路上,突然遇到了老朋友胡慕东,两人相见如梦初醒。这里的“梦柯”用典,出自《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诗人以梦喻别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伤情绪,这是全诗感情的一个转折点。

颔联“光仪昔若此,世事今如何”,意思是说:当年你的形象如此光彩照人,如今世事已变,不知你的现状如何?这里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进行了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现状的关切之情。

颈联“不尽班荆意,聊占补衮歌”,“班荆”一词源于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朋友间相见时,席地而坐,将身上的荆草放在一边作为座位。《左传·隐公元年》载:“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邱,瓜时而往,及瓜而返。”后来,这个礼节就被用来比喻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诗人在这里以“班荆”比喻与胡慕东的深厚友谊,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

尾联“邮亭倘予忆,今夜宿烟坡”,意思是说我如果今晚能够来到邮亭与你相聚,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里的“倘予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人想象着今晚能够与朋友相聚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喜悦。然而,现实中的诗人却不得不在夜晚独自前行,只能寄托于对未来相聚的美好幻想。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