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弱冠时,不揆慕往圣。
谁其示我学,吾与渠共命。
浮沉数十年,简帙窥先正。
元公及纯公,金溪有子静。
江门果自然,姚江揭大柄。
泰州简而要,二溪之言莹。
垂老逢吉水,一睹真率性。
率性匪等闲,须理融欲净。
岂乏为义人,戕性滋世病。
不思勉而始,不思勉以竟。
归去告先生,当不我为佞。
【注】:弱冠,二十岁。
我昔弱冠时,不揆慕往圣。
谁其示我学,吾与渠共命。
浮沉数十年,简帙窥先正。
元公及纯公,金溪有子静。
江门果自然,姚江揭大柄。
泰州简而要,二溪之言莹。
垂老逢吉水,一睹真率性。
率性匪等闲,须理融欲净。
岂乏为义人,戕性滋世病。
不思勉而始,不思勉以竟。
归去告先生,当不我为佞。
赠别李本晦侍御二首
我昔弱冠时,不揆慕往圣。
谁其示我学,吾与渠共命。
浮沉数十年,简帙窥先正。
元公及纯公,金溪有子静。
江门果自然,姚江揭大柄。
泰州简而要,二溪之言莹。
垂老逢吉水,一睹真率性。
率性匪等闲,须理融欲净。
岂乏为义人,戕性滋世病。
不思勉而始,不思勉以竟。
归去告先生,当不我为佞。
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李本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回顾了自己从年轻时开始对儒家学说的热爱和追随,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李本晦的期望和祝愿。
诗人回忆了年轻时开始学习儒家学说的情景。他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与他们共同追求学问的决心。这种情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传统的尊重。
诗人描述了他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经历。他经历了几十年的浮沉变化,通过翻阅古籍和研究前人的著作来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这一过程体现了他对自己学习的执着和对知识的追求。
诗人提到了两位重要的人物——元公和纯公。这两位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人在这里强调了自己的学问渊源和继承传统的决心。
诗人转向了对友人的期许。他希望李本晦能够像元公和纯公一样,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期望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责任的重视。
他也提醒李本晦不要因为过度追求名利而忽视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反省,才能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诗人以归隐山林的愿望结束全诗。他希望自己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回归自然的怀抱中去寻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这种愿望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回忆、对学问的阐述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它也传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