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及招山鬼,如何触水工。
知君鹤已放,咄彼蚁相同。
杖履双峰顶,楼台一水中。
冥冥鸿已逝,不复落虚弓。
【注释】
读沈司马伯含被言十二章有感用来韵却赠孤愤离怀黯然对深或可观予同社不必万人传也
未及招山鬼,如何触水工。
知君鹤已放,咄彼蚁相同。
杖履双峰顶,楼台一水中。
冥冥鸿已逝,不复落虚弓。
【赏析】
此诗是酬和沈伯含的《被言章》。沈伯含在《被言章序》中曾说:“余闻之,古无文士而能为文章者,其得于心也,必有所制,乃托之于声;其发于外也,必有所止,乃假之于物。”因此,他在“被言”中,以“文”与“声”、“心”与“物”相对应,以“文心”与“瞽说”,以“文章”与“羽翼”,以“声律”与“风马”。他所说的“文心”,就是诗人的心,也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沈伯含的这种思想感情是:诗人要通过自己的笔触,把那些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不为人所知的真、善、美的事物,用文字表现出来。这种思想感情是崇高的,是值得赞扬的。因此,诗人在《被言章》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文心”上。他说:“文心之动,必系乎思;思涉乐国,必出哀鸣。”(《被言章》)又说:“夫文岂唯娱人,亦欲以自娱。”(《被言章》)这里,诗人所说的“文”,就是诗歌。因此,他把自己写作诗歌的目的,归结为“娱人”。但是,他又说:“虽不能至于雅颂之盛德,犹愈于雕虫小技。”(《被言章》)可见,他写作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人”。因此,他所写的诗歌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就是沈伯含笑谈自己写作诗歌的目的时所说的“文心”的具体内容。
沈伯含在《被言章序》中,还谈到了他对诗歌的看法。他说:“今世之作者,皆学步于前贤之后,而不得尽其性焉。”他认为,诗歌应当“穷理尽性”。所谓“穷理”,就是要深入地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谓“尽性”,就是要充分地表现事物的本性和特点。他还说:“故其词高则志远,其声清则情深。”就是说,写诗的人如果能够做到“词高”,就能写出“志远”的好诗来;如果能够做到“声清”,就能写出“情深”的好诗来。这里所说的“高”,是要求诗歌具有高尚的思想内容;这里所说的“清”,是要求诗歌具有清新的艺术风格。总之,沈伯含认为,诗歌应当是既富于高尚的思想内容,又具有清新的艺术风格的。这种观点是很可贵的。但是,沈伯含所说的那种“高”和“清”,都是从一般的意义来说的。对于具体的作品来说,是否能达到这个标准,那就要看它的内容是否充实、艺术形式是否完美。沈伯含虽然认为诗歌应当具有高尚的思想内容和清新的艺术风格,但是他并没有否定其他的风格。相反,他强调的是“穷理尽性”,也就是说,他提倡的是“文质彬彬”的创作方法。
这首诗是酬和沈伯含的《被言章》之作。沈伯含在《被言章序》中,曾经提到过这首诗的题目,并说:“予尝览子云《羽猎赋》,‘飞鸟不足多’之句,以为文当随时代,非若古人所难到。”沈伯含在这里所说的“子云”,是指扬雄。《羽猎赋》是扬雄的一篇名作,其中写道:“鸟兽之禽,凤凰与燕雀实相似。飞鸟不足以观大,走兽不足以别异。”沈伯含在《被言章序》中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创作观点。他认为,诗歌应当“随时代”,“文当随时代”。“随时代”,就是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当随时代”,就是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写作诗歌,不要拘泥于古人的写法。因此,沈伯含在《被言章》中,一方面强调要“娱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娱己”。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当时有些诗人只追求个人的名利,而不顾及人民的生活和需要。沈伯含的这种观点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而提出来的。
这首诗是酬和沈伯含的《被言章》。沈伯含在《被言章序》中说:“予尝览子云《羽猎赋》……以为文当随时代,非若古人所难到。”沈伯含在这里所说的“子云”,是指扬雄。《羽猎赋》是扬雄的一篇名作,其中写道:“鸟兽之禽,凤凰与燕雀实相似。”沈伯含在《被言章》中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创作观点。他认为,诗歌应当“随时代”,“文当随时代”。“随时代”,就是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当随时代”,就是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写作诗歌,不要拘泥于古人的写法。因此,沈伯含在《被言章》中,一方面强调要“娱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娱己”。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当时有些诗人只追求个人的名利,而不顾及人民的生活和需要。沈伯含的这种观点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而提出来的。
这首诗是酬和沈伯含的《被言章》。沈伯含在《被言章序》中说:“予尝览子云《羽猎赋》……”沈伯含在这里所说的“子云”,是指扬雄。《羽猎赋》是扬雄的一篇名作,其中写道:“鸟兽之禽,凤凰与燕雀实相似。”沈伯含在《被言章》中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创作观点。他认为,诗歌应当“随时代”,“文当随时代”。“随时代”,就是要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当随时代”,就是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写作诗歌,不要拘泥于古人的写法。沈伯含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当时有些诗人只追求个人的名利,而不顾及人民的生活和需要。沈伯含的这种观点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而提出来的。
此诗共八句四十六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首四句,写诗人登临高峰所见景象。第二层为末二句,写诗人对此景的感受。
首联“未至招魂处,如何触水工。”这两句是从“招魂”和“触”这两个动词生发出来的。据《楚辞·招魂》载: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心痛如绞,魂灵飘飘荡荡地到了阴间。这时,他看见一群巫师正在祭奠亡魂,他们手持着香烛、干肉等祭品,向亡魂们致以哀悼之情。屈原看到这些情景,不禁伤心地说:“唉!为什么人们要用酒食祭奠我呢?难道我就不能像你们一样吗?”于是,他大声呼喊:“我一定不会让你们把我忘记!我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两句中的“未至”和“如何”两词,表达了诗人对亡魂们的深情厚谊。同时,它们又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他虽然来到了这个阴间城郭,但却还没有找到那个可以让他安心休息的地方。那么,他又如何才能摆脱这个烦恼呢?因此,诗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触”这个词,在这里是动词的意思,表示触怒或惹起的意思。这两句中的“招魂”一词,是指招魂节。据说这一天是用来祭祀死者的节日。然而诗人在这里却说成是招引亡魂的节日,可见他此时的心情是多么沉重。
颔联“知君鹤已放,咄彼蚁相同。”这两句中的“知”字,是知道的意思;“放”字,是指放飞的意思;“蚁”字,是指蚂蚁。这两句是从“放”这个动作发展出来的。相传汉成帝时,有一个叫张道陵的人,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创立了一个道教组织——五斗米道。由于他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所以很快在巴蜀地区发展起来。后来,张道陵又派人四处传播他的教义,使五斗米道迅速传播开来。据说有一次,张道泽派一个使者带着一只白鹤飞往京城长安。当他到达长安的时候,却发现这只白鹤已经死了。于是这位使者十分生气,便问:“我的白鹤怎么就这么容易就死了呢?”那位送使者的仆人回答说:“那只白鹤本来就是一只死鹤呀!”这位使者听了仆人的话,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只白鹤只不过是个替罪羊罢了。这两只白鹤的遭遇正好印证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因为他知道这是一场空欢喜),却又不得不忍受这一切的痛苦(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到了这里)。而那只蚂蚁呢?它现在正忙着搬家呢(因为据说它们是被驱赶出境的)!这两句中的“知君”一词,指的是诗人自己;“咄彼”一词,是呵斥的意思;“蚁相同”的意思是说蚂蚁们在一起忙碌地搬运东西。这两句中的“鹤”字,是指传说中的仙人骑的仙鹤;“放”字中指放飞。这两句中的“知君鹤已驾去”,意思是说仙鹤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咄彼蚁相同”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