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桃源久,今闻春水生。
怜君尚高枕,繄我已深耕。
欲挽残春住,空将浊酒倾。
停云频徙倚,飞絮故萦萦。
【注释】三月三十日:即三月初十。韩寅仲:指韩愈的弟子,名寅仲。春水生:春天的水涨起来了。高枕:枕头很高,比喻安闲无事。繄(yī):发语词,无义;亦作“伊”。深耕:耕作得很深,喻勤于政事。挽:挽留。残春:暮春时节,也指春天即将过去。停云:即《古诗十九首》中的《停云》。徙倚:徘徊不定地站立。故:仍然,依旧。
译文:
三月三十日问韩寅仲病
你不到桃源已经很久了,今天听说春天的江水已经涨起来了。
可怜你尚且在高枕而卧,我已经开始耕耘了。
想挽留这暮春时光,却空将浊酒倾倒。
徘徊着不停,飞絮依旧萦绕。
赏析: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提倡“古文运动”,反对当时流行的骈偶文风。此诗是他写给他的弟子韩寅仲的一首七言诗。
首句“三月三十日问韩寅仲病”,交代了诗的时间和对象。三月三十日,正是春暖花开、万象复苏的时候,也是诗人最关心韩寅仲的时刻。
第二句“不到桃源久,今闻春水生。”通过对比来表现时间的流逝。诗人说自从离开桃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又听到春天的江水涨起来了。这句诗既表达了自己对韩寅仲的关切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三句“怜君尚高枕,我已深耕。”诗人用到了“高枕”一词,意思是说韩寅仲还在高枕安睡,而我则已经投入到政事中去了。这里的“深耕”指的是治理政事,诗人以耕田自比,表达了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积极态度。
第四句“欲挽残春住,空将浊酒倾。”诗人用“欲挽残春住”来形容自己的无奈和挣扎。他希望挽留住这美好的时光,但是却又无能为力,只好借酒消愁。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之情,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第五句“停云频徙倚,飞絮故萦萦。”诗人用“停云”和“飞絮”两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停云代表着天空中的云彩,飞絮则是飘落的柳絮。诗人站在窗前,看着这些景象,内心充满了惆怅和不安。这句诗既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通过对韩寅仲的关心和自己的行动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政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