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初辟径,薝卜已全花。
阅世唯高枕,为僧未出家。
何来持半偈,刚说演三车。
能使泥犁客,超然识聚沙。
【解析】
此诗首联写诗人初到,友人相迎的情景。颔联点出“人至”的缘由:因“阅世”,故“高枕”;因出家而未“出家”,故“为僧”。颈联是说:友人来时带来半偈子(佛经),刚说完三车偈(佛语)。尾联写友人来后带来的利益:能使“泥犁客”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超然物外。这两句诗用典贴切,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佛学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答案】
冰上人至自中宿以诗为贽病中下榻赋以赠之
蓬蒿初辟径,薝卜已全花。
阅世唯高枕,为僧未出家。
何来持半偈,刚说演三车。
能使泥犁客,超然识聚沙。
赏析:
《雪浪石歌并序》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苏轼。这首诗描写了苏轼在雪浪亭中观赏雪浪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蓬蒿初辟径,薝卜已全花。”诗人在雪浪亭中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他首先看到的是雪浪石的石体。石体上长满了草木。这里,“蓬蒿”指的是草;“薝卜”,是草名。
诗人在石体上看到了草,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石体上长满了草木,这在任何地方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诗人却把“蓬蒿”写成了“草”,这就有些让人费解了。其实,这里并不是说草就是蓬蒿,而是说,石体上长满了草木。“蓬蒿”是草,那么“薝卜”也是草,因此,诗人将两者放在一起描述是很合适的。这样写,就把石体上的草写得生动形象了。
“阅世唯高枕,为僧未出家。”诗人接着写到,在石体上长满了草木之后,他就躺在石上休息。在这里,诗人用“阅世”一词,写出了他在石上休息时的心境。这里的“阅世”不是一般的读书学习,而是泛指经历世事。诗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厌倦了世俗生活。他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静心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说自己已经出家为僧,但他却在石上躺卧、休息,这也可以看作是他出家的一种表现吧!
“何来持半偈,刚说演三车。”诗人在石上休息时,听到了一阵梵音(佛教的诵经声)。他听到的梵音,可能是僧人念经的声音。在这里,“半偈”是指佛经;“三车”是指佛家的经典。诗人听到的梵音,可能是僧人正在念诵佛经。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说自己听到的是佛经,而是说他听到的是“半偈”。这是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半偈”与“一偈”相对应。在这里,“刚说”表示刚刚说出、刚刚念诵的意思。诗人听到的应该是僧人刚刚念诵过的佛经,而不是新念的或刚刚念过不久的佛经。
“能使泥犁客,超然识聚沙。”诗人在石上听到的梵音,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他听到的这个梵音,使那些被尘世困扰的人得到了解脱,让他们从烦恼中走出来。这就是说,梵音能够使人得到净化、升华。在这里,“泥犁客”是佛教用语,指那些沉溺于尘世、无法摆脱烦恼的人。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说自己得到了什么好处或者有什么收获,而是说这个梵音能够使人得到净化、升华。这是因为,梵音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超然物外的人一样,他对世间的一切都看得很透彻、很明白。这样的人,就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能够从纷乱的世事中解脱出来。
这首诗通过对雪浪石上草木的描述,写出了诗人对佛学的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通过诗人在石上休息、听诵佛经的场景,表达了他想要远离红尘、寻求解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