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原是丈人行,一揖初参礼亦当。
真谤错寻山是鹫,幻身莫弃乘为羊。
笑他四体常投地,枉却三天日炷香。
若说心生心即妄,应无所住岂须商。
【注释】
世尊原是丈人行:世尊是释迦牟尼佛,他原是一个普通人(丈人),后来成佛。
一揖初参礼也当:指初次拜见时礼节周到,很恰当。一揖,拱手行礼,表示问候。参,参拜,拜见。礼亦当,指礼节恰当。
真谤错寻山是鹫:“真谤”是佛教语,意为“真实的诽谤”。这里借指真正的诽谤者。“错寻”,错误地寻找。“山”,指山林之中,比喻深奥的山林。“鹫”,指一种猛禽。
幻身莫弃乘为羊:“幻身”是佛教语,指虚幻的身体,即空身。“乘”,乘机,趁机。“为羊”,比喻被利用,成为别人的工具。
笑他四体常投地:指那些总是低头弯腰、卑躬屈膝的人。“四体”,“四肢”。
枉却三天日炷香:指那些在寺庙里烧香礼拜的人,白白浪费了钱财和时间。“三”,泛指多或长。
若说心生心即妄:如果有人说“心有灵犀一点通”,那就证明他的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即”,就。“妄”,虚假。
应无所住岂须商: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没有杂念,那么他就不会陷入世俗的纷扰中,也就不需要去追求名利和地位。“应无所住”,应该没有牵挂的地方。“岂”表反问语气。“须”,要。“商”,同“伤”,意思是伤害、痛苦。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和名利地位的看法,以及对真诚与虚伪的鉴别能力。全诗以世尊原是丈人行、一揖初参礼亦当等句起兴,通过对比揭示出世间的是非曲直,进而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首联以世尊原是丈人行、一揖初参礼亦当等句起兴,指出世人皆为凡人,难免有过失之处,但只要我们虚心学习,不断反省,就能改正错误,做到恰到好处;同时,我们也要以诚待人,以礼相待,做到恰如其分。这一联主要强调了谦虚谨慎和诚实做人的重要性。
颔联通过“真谤”“错寻”等意象,进一步描绘了世间的是非曲直。真谤是指真正的诽谤者,他们往往隐藏在人群中,难以辨认;而错寻则是误入歧途,迷失自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精神。
颈联则以“幻身”和“乘为羊”等意象,揭示了世人被欲望蒙蔽双眼、迷失本性的现象。幻身指的是虚幻的身体,乘为羊则比喻被他人利用成为他人的工具。这一联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们命运的关注。
尾联则以“笑他”和“枉却”等词句,进一步揭露了世间的种种弊端。嘲笑那些总是低头弯腰、卑躬屈膝的人,以及那些在寺庙里烧香礼拜的人,都白白浪费了钱财和时间。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人们的同情之心。
这首诗通过对世俗纷争和名利地位的描绘,以及对真诚与虚伪的鉴别能力的体现,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