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临邛曳短裾,衡门秋静正端居。
挑灯莫读黔娄传,汉室于今问子虚。

五羊秋夕怀韩四伯举

不向临邛曳短裾,衡门秋静正端居。

挑灯莫读黔娄传,汉室于今问子虚。

译文:
我不愿效仿临邛的文士,身着短袍,隐居在衡门之内,享受着秋天的宁静和安宁。夜晚,不要阅读《黔娄列传》,因为汉朝现在需要的是像张汤那样的贤能之士,而不是像他那样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中的一段。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韩四伯举深深的怀念之情。

首句“不向临邛曳短裾”描绘了诗人对古代文士的向往。临邛,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附近。在这里,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曾向往过这样的生活,渴望像那些古代的文人那样,身着短袍,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片山水之间。而如今,虽然已经远离了那种生活,但诗人的内心仍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向往。

次句“衡门秋静正端居”则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当前的生活状态。衡门,是指简陋的门,用木头和竹子搭建而成,没有上漆,也没有雕刻。这里的衡门象征着一种朴素、清贫的生活态度。秋夜的宁静,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安详。他正在这间简陋的衡门内,端坐沉思,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句“挑灯莫读黔娄传”,则是对前两句的转折和补充。黔娄,即黔娄子的字,他是汉代的一个隐士,以清廉著称。然而,对于现在的诗人来说,他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反而,他的故事提醒了诗人,如今的汉朝已经不再需要像他这样的人了。因此,诗人决定不再沉迷于过去,而是更加关注现实,努力为这个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一句“汉室于今问子虚”,则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总结和升华。“子虚”一词,原本指的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名作《子虚赋》,其中的主人公子虚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这里,诗人将其借用过来,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真正的英雄豪杰。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文士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他用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对现实不满但又积极向上的态度,正是李白诗歌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特点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