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底惊看风饱,船头又觉潮生。
绣柱鳞鳞隐见,兰桡轧轧纵横。

【注释】五月七日:指农历五月七日。宝安:地名,在今广东深圳附近。诸君子:泛指朋友、同辈人。招泛:邀请游船。篁村:山名。竞渡:赛龙舟。客有歌:有人唱歌。放船好轻风:说风浪很大,可以放船。生浪迟之句者:生出浪花的诗句。因以为韵:以这些句子为韵脚。人赋十章:别人写了十首诗。邓玄度:即刘禹锡,字元平,唐代诗人。六言:一种诗歌体裁。首奏:第一次唱出。余:我。亦步其韵:我也用同样的韵脚作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五月七日写的一首七律。

前两句描写了宝安诸友在五月七日邀请他泛舟游玩的情景。后两句写他们游览时所见景物和所感之情。后两联是全诗的重点。“帆底惊看风饱”一句,是写风浪之大,使人吃惊。“船头又觉潮生”,是说看到涨潮。“绣柱鳞鳞隐见”,“兰桡轧轧纵横”两句,是描写船帆和船桨的精美和强劲。“绣柱”指的是装饰华美的船只上的桅杆。“鳞鳞”形容众多。“隐见”是指隐约可见。“轧轧”形容船桨声。“横”是交错的意思,这里用来修饰船桨。“绣柱”、“鳞鳞”、“隐见”、“轧轧”四个字都写出了船帆和船桨的美丽与强劲,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壮观的画面。

这首诗的译文:

五月七日宝安诸君子招我泛游龙潭,八日又泛舟篁村观赏龙舟竞渡。有客人唱到:“生起波涛迎着日落放船行,好风送来波浪延绵不断。”又有人唱到:“生起波涛迎着日落放船行,好风送来波浪延绵不断。”于是我就跟着用同样的韵脚写十章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五月七日写的一首七律。

前两句描写了宝安诸友人在五月七日邀请他泛舟游玩的情景;后两句写他们游览时所见景物和所感之情。后两联是全诗的重点。“帆底惊看风饱”,是写风浪之大,使人吃惊。“船头又觉潮生”,是说看到涨潮。这两句把风浪和潮汐写得极为生动,使人如临其境。“绣柱鳞鳞隐见”,“兰桡轧轧纵横”二句,是描写船帆和船桨的精美和强劲。“绣柱”指的是装饰华美的船只上的桅杆。“鳞鳞”形容众多。“隐见”是指隐约可见。“轧轧”形容船桨声。“横”是交错的意思,这里用来修饰船桨。“绣柱”、“鳞鳞”、“隐见”、“轧轧”四个字都写出了船帆和船桨的美丽与强劲,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壮观的画面。

这首诗的译文:

五月七日宝安诸君子招我泛游龙潭,八日又泛舟篁村观赏龙舟竞渡。有客人唱到:“生起波涛迎着日落放船行,好风送来波浪延绵不断。”又有人唱到:“生起波涛迎着日落放船行,好风送来波浪延绵不断。”于是我就跟着用同样的韵脚写十章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