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合淮泗,奔波若倾倒。
一瞬下千里,风帆疾于鸟。
我行逆其流,尺寸竟昏晓。
丈夫托蓬根,世事茹茶蓼。
穷途已倦游,况复苦秋潦。
揽挈黑貂寒,西风吹人老。

北游诗十八首 捧檄偶然作大河合淮泗,奔波若倾倒。

一瞬下千里,风帆疾于鸟。

我行逆其流,尺寸竟昏晓。

丈夫托蓬根,世事茹茶蓼。

穷途已倦游,况复苦秋潦。

揽挈黑貂寒,西风吹人老。

【注释】:

《奉檄书经略淮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古诗组诗作品。此诗组共十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奉使出使淮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春末夏初,李白奉命出使淮南,途经汴、宋二地。此诗即写他出使途中所见景物和感受。

大河合淮泗,奔流如倒倾。(黄河汇入淮河和泗水,水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一瞬下千里,风帆疾于鸟。(船在水面上飞驰而下,转眼间就到千里以外的地方。)

我行逆其流,尺寸竟昏晓。(我在逆水上行走,一天里竟有昼夜之分。)

丈夫托蓬根,世事茹茶蓼。(丈夫像草一样依附在大树枝上生存,世间的事情如同吃茶蓼子一样艰难。)

穷途已倦游,况复苦秋潦。(已经厌倦了四处奔走的生涯,更何况又遭受到秋天的洪水之苦。)

揽挈黑貂寒,西风吹人老。(披着黑色的貂皮衣,被西风吹得头发全白。)

赏析:

此诗组是李白奉使出使淮南时所做,共十八首。此为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对出使淮南的感想。

第一句“大河合淮泗”,描写黄河与淮河、泗水会合的情景。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源远流长,它从青藏高原发源后,一路奔腾南下,流过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最后流入东海。黄河流经的地域十分辽阔,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其中,淮河水系和长江支流泗水都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南部。当它们在中原地区相遇时,便汇成滚滚洪流;而淮河与泗水的支流也在这里汇合,形成了壮观的大河景观。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这一景象,让人仿佛看到了黄河波涛滚滚、气势磅礴的景象。

接下来两句“一瞬下千里,风帆疾于鸟”则是对诗人乘船顺流而下的描述。诗人站在船上,放眼望去,只见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水。随着船只的前进,江水逐渐变得湍急起来。此时,一阵狂风袭来,船帆鼓起,犹如一只鸟儿在天空中翱翔一般。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下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与逃避。因为官场生活总是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等复杂关系,让他感到疲惫不堪。于是,他决定远离这种环境,寻找一种更加自由、宁静的生活方式来放松身心。

第三句“我行逆其流,尺寸竟昏晓”。这里的“我行”指的是诗人自己,而“逆其流”则表示他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由于当时的道路状况不佳,诗人不得不逆流而上。这样一来,他每天只能看到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出现。这句诗既写出了诗人旅途的艰辛,也反映出他的孤独与无奈。同时,这也暗示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与逃避。

第四句“丈夫托蓬根,世事茹茶蓼”。这里的“丈夫”指代诗人自己。诗人将自己比作一棵扎根于蓬草上的大树,虽然外表柔弱却能够承受风雨侵袭。他将自己的仕途比喻为人生道路上的苦难,如同吃茶蓼子一样艰难而苦涩。这句诗既表现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逃避,也反映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最后一联“穷途已倦游,况复苦秋潦。”中的“穷途”指代的是诗人所处的困境或困境中的路。他已经厌倦了四处奔波的生活,更何况又遭受到了秋天的洪水之苦。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无奈与不满,也揭示了他对未来的忧虑与担忧。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他在旅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与挫折,以及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逃避。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与追求,使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变得更加勇敢与坚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