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玄冬昼掩扃,山僧长诵法华经。
碑传晋代苔空没,界入弥天草自灵。
幡影近从孤塔动,钟声还就上方听。
乘酣共倚菩提树,岁久霜残尚带青。
【诗句释义】
初冬过后的诃林寺,静悄悄地掩上了门户,山中的和尚们常常诵读着佛教经典。
晋代的碑文传至今日已经苔藓斑驳,但佛界却依然灵异。
孤塔近旁幡影随风轻摇,上方传来钟声回荡在山谷之中。
大家酒兴正酣时共倚菩提树,岁月流逝已将树木的青翠染白了。
【译文】
初冬过后的诃林寺,静静地关闭了门扉。
山中和尚常诵法华经,佛光照耀。
晋代的碑文,历经千年苔藓斑驳,但佛界依然灵异。
孤塔近旁,风中幡影轻轻摇曳,上方传来钟声回响。
众人饮酒至醉,倚靠菩提树,岁月流转,树木苍劲依旧青翠。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古刹时的所见所感之作。全诗通过对诃林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寺庙的敬仰之情和岁月变迁的感慨。
首句“地僻玄冬昼掩扃”,描述了寺庙的地理位置偏僻,冬季白天也紧闭大门,营造出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这里的“地僻”和“昼掩扃”都是对寺庙环境的描述,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寺庙的敬畏之情。
次句“山僧长诵法华经”,描绘了山中的和尚们在寺庙中诵读佛教经典的画面,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这里的“长诵”表现了和尚们的虔诚和修行,而“法华经”则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反映了寺庙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句“碑传晋代苔空没,界入弥天草自灵”,通过对古碑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这里的“碑传晋代”指的是寺庙中流传着古老的碑文,而“苔空没”则形容碑文上的苔藓已经消失殆尽,显示出时间的流逝。同时,“界入弥天草自灵”则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生机勃勃的状态。
接下来的几句“幡影近从孤塔动,钟声还就上方听”,描绘了寺庙中的建筑和自然景观。这里,“幡影”指的是风吹动的幡旗,而“孤塔”则指的是孤立的塔楼。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寺庙的宁静和神秘氛围。
最后两句“乘酣共倚菩提树,岁久霜残尚带青”则表达了人们在寺庙中欢聚一堂、共度欢乐时光的情景。这里的“菩提树”象征着智慧和觉悟,也是佛教信仰的代表之一。而“岁久霜残尚带青”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痕迹,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环境的描绘和对历史、自然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