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有避世者,高居浙江源。
王室方横溃,斯人独高鶱。
抱琴倚衡门,清风拂朱弦。
举世莫能屈,乃独诣任延。
扫门惧为辱,尺牍情屡宣。
道义有相激,权位非所先。
周公下白屋,斯礼自古然。
区区功曹檄,何足致高贤。
注释:
士有避世者,高居浙江源。
士有逃避世俗的人,隐居在浙江源头。
王室方横溃,斯人独高鶱。
王室正在崩溃之际,这个人独自高飞远走。
抱琴倚衡门,清风拂朱弦。
抱着琴倚靠着大门,清风吹拂着琴弦。
举世莫能屈,乃独诣任延。
全世界没有人能够屈服他,他却独自去拜见任延。
扫门惧为辱,尺牍情屡宣。
打扫门户害怕遭到羞辱,频频的书信传来。
道义有相激,权位非所先。
道义有相互激励,权力地位不是首要之事。
周公下白屋,斯礼自古然。
周公从平民做起,这种礼节自古以来就有。
区区功曹檄,何足致高贤。
小小的功曹檄文,又怎么足以招来高贤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杂诗,通过描写士人的隐逸行为和其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士有避世者,高居浙江源。”这是第一句,诗人以“士”为开头,点明了主题。这里的士人,是指那些逃避世俗、隐居山林的人。而他们选择的地方,则是浙江源头,一个充满自然风光和宁静氛围的地方。这一句,既描绘了士人们选择隐居之地的情景,也暗示了他们的隐逸心态。
第二句“王室方横溃,斯人独高鶱。”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和展开。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士人选择隐居之地的赞赏之情。他认为,在这个王室已经崩溃的时代,只有士人才能够保持高洁的品格,独立自主地生活。
接下来的三句:“抱琴倚衡门,清风拂朱弦。举世莫能屈,乃独诣任延。”进一步描述了士人们的隐逸生活和他们的心态。在这里,诗人用“抱琴”、“倚衡门”等意象,描绘了士人们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而“清风拂朱弦”则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心境,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无法影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这句诗也暗含了士人们对权势的不屑一顾,以及他们追求道义、坚守操守的精神风貌。
“扫门惧为辱,尺牍情屡宣。”这句诗则表现了士人们与外界的联系和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虽然选择了隐居生活,但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相反,他们更愿意主动与外界沟通,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这里,“扫门”、“尺牍”等意象,都体现了士人们与外界的交流方式。同时,“惧为辱”也表达了他们对外界看法的担忧,但他们仍然愿意面对挑战,坚持自己的信仰。
最后两句:“道义有相激,权位非所先。周公下白屋,斯礼自古然。”则对士人们的行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在这里,诗人通过引用周公的例子,强调了士人们的道义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他认为,无论是哪个时代,士人们都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和独立的人格,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同时,他们也应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这些观点,都是对古代士人的一种肯定和赞扬。
这首诗通过对士人们隐居生活和心态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对道义的追求和对权力的淡泊,以及对古代礼制的重视和传承。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