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颇爱酒,未尝自斟酌。
一与佳宾遇,陶然不复却。
虽得一醉欢,伤生莫自觉。
况复多谬妄,空为俗所薄。
静言思利己,一止良不恶。
东邻有父老,顾我忽大噱。
与子共秃翁,忍弃手中爵。
酒为荣卫桢,多忧正相搏。
呼儿漉新酿,且复共酬酢。
醉罢各相恕,谁能责狂药。

【赏析】

这首诗是《杂诗》十一首的序,作于天宝三载(744)。此诗写诗人酒后与朋友相聚,共饮新酿的酒,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苦乐无常、及时享乐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一樽还酹”起,以“谁能责狂药”收,前后结构紧密,层层推进;语言平易自然,流畅如话,毫无雕琢之态。

“生平颇爱酒,未尝自斟酌。”这是说诗人平生酷爱喝酒,却从不曾亲自动手斟酒。诗人用“颇爱”二字,写出自己对饮酒的喜爱之情,而“未尝自斟酌”一句又说明他虽然喜爱饮酒,但却从不亲手斟酒,而是请人代劳。这既是对自己平时性格的自评,又是对自己生活细节的真实记录。诗人的性格中有一种随遇而安、随波逐流的特点,在饮酒方面也是如此:他虽然酷爱饮酒,却从不亲手斟酒,而是请人代劳。这种性格特点既体现了他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

“一与佳宾遇,陶然不复却。”这是说诗人与好友相遇,心情舒畅,兴致正浓,便欣然开怀畅饮,不再有所顾忌。这里所说的“佳宾”,指的是那些能与自己相知相伴的朋友。他们在一起时,总是能相互欣赏对方的优点,共同享受美好的时光。因此,每当遇到这样的良朋知己时,诗人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一般。

“虽得一醉欢,伤生莫自觉。”诗人虽然得到了一次酣畅淋漓的饮酒乐趣,但同时也深感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里的“伤生”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人的生命就像一杯美酒一样,虽然能够让人沉醉其中,但终有醒时。因此,在享受完这一场美酒盛宴之后,诗人不禁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况复多谬妄,空为俗所薄。”诗人进一步指出,除了生命的短暂外,他还觉得生活中还有很多荒谬可笑的事情,这些所谓的“谬妄”行为反而让他更加受到世俗的轻视。这里的“谬妄”一词,既指生活中的错误和荒谬,也暗指诗人自己的一些行为举止。他认为这些所谓的“谬妄”行为不仅无益,反而会让自己更加受到世人的排斥和嘲笑。

“静言思利己,一止良不恶。”诗人在饮酒之余,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他认为只有做到一心为了自己着想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这里的“利己”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也透露出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然而,他也明白这种追求并非出于真心实意的考虑,而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地位而刻意为之。

“东邻有父老,顾我忽大噱。”诗人发现邻居中的一位老者对他的行为非常不理解,甚至认为他的这种行为非常可笑。这里的“大噱”二字,既指老人的大笑动作,也暗示了他对诗人行为的讽刺和挖苦。

“与子共秃翁,忍弃手中爵。”诗人邀请这位老者一起饮酒,表示自己不会因为一时兴起而轻易放弃手中的酒杯。这里的“秃翁”是指年迈的老者,而“手中爵”则指的是手中的酒杯。他邀请这位老者一起饮酒,并表示自己不会因为一时兴起而轻易放弃手中的酒杯。

“酒为荣卫桢,多忧正相搏。”诗人认为酒是养生之物,可以驱散忧愁,恢复健康。但是,由于自己内心的忧虑和烦恼太多,使得酒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这里的“荣卫桢”一词,既指身体的健康状态,也比喻人的精神状态。

“呼儿漉新酿,且复共酬酢。”诗人叫来儿子帮忙过滤新酿的酒水,并与老者一起举杯畅饮。这里的“漉新酿”指的是过滤新酿的酒液,使之更加清澈可口;“酬酢”则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性举动,即敬酒和回敬。他们一起举杯畅饮,尽情地享受这难得的相聚时光。

“醉罢各相恕,谁能责狂药。”诗人与老者一起喝完酒后,都感到心满意足。他们彼此之间互相原谅对方的过失和过错,不再追究责任。这里的“醉罢”二字,既指两人喝得酩酊大醉之后的状态,也象征着他们在这场聚会中所经历的快乐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酒宴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他们在欢乐时光中所流露出的豪放不羁的个性特点。同时,诗人也在字里行间传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琐事的态度和看法: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名利的超脱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