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秋风搅树声,粤山粤水送君行。
八年四海维藩誉,万里长驱入觐情。
已见东南悲水火,还闻西北事经营。
高材端合为时用,安得如前谷口耕。
【注释】
海国:这里泛指海外国家。秋风搅树声:秋风扫过,树叶飒飒作响。粤(yuè):广东的简称。维藩:维持边塞的藩篱。
八年:指诗人在岭南任职八年。四海:指全国各地。
已见:已经看到。东南:指南方地区。水火:比喻战乱。西北:指西方、北方地区。事经营:指战事的筹备与筹划。端合:正好符合。如前谷口耕:即“如前葛里耕”,意同“像葛里一样耕耘”。葛里:一个地名,位于今广东省高要县境,是当时岭南的一个名胜之地。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作者任岭南节度使时。当时,岭南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人民生活困苦;而朝廷又不断派出使者去那里征调军粮。诗人对此深感忧虑,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联写诗人对罗蘖山方伯即将入朝的祝愿。“海国秋风搅树声”一句,既写出了诗人送别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海上气候的变化无常,秋风萧瑟,树声飒飒,给远行的罗蘖山方伯带来凉意。“粤山粤水送君行”这句,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岭南的眷恋之情。
第二联写罗蘖山方伯入朝后将取得的巨大成就。“八年四海维藩誉”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期望和祝愿,也反映了当时岭南地区在诗人治理下政通人和的繁荣景象。“万里长驱入觐情”一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期望和祝愿。
第三联写岭南地区的战乱情况。“已见东南悲水火”一句,既点明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原因,也暗示了当时岭南地区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现状。“还闻西北事经营”一句,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性。
第四联写罗蘖山方伯入朝后将会取得巨大成功。“高材端合为时用”一句,既赞扬了罗蘖山方伯的高才大德,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安得如前葛里耕”一句,则是诗人对罗蘖山方伯的殷切希望,希望他能够像葛里那样继续勤勉地为国家服务,为百姓造福。
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广阔,既有对友人的深切祝愿,又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唐代诗歌豪放洒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