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为骨晕生神,不许绯桃更逼真。
疑谪艳阳天上质,绝胜佳丽水边人。
染来香骨蔷微露,点破红腮柳絮尘。
莫向花时不欢赏,人生能见几番春。
万姿千态逞娇神,谁更娇神与赛真。
楼外吹箫秦弄玉,帐中鸣佩卫夫人。
金钱卜远微闻语,罗袜凌波暗惹尘。
始信此为倾国色,与君同占可怜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名为《牡丹百咏》的一首七言诗,共四句。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词解析和赏析:
第一句:“胭脂为骨晕生神,不许绯桃更逼真。”
- 胭脂:一种红色的化妆品。
- 骨晕:指用胭脂点画后形成的晕染效果,给人以骨骼清晰、轮廓分明的感觉。
- 生神:赋予了胭脂以生命力,使其显得生动活泼。
- 绯桃:通常指粉红色的桃花。
- 逼真:形容模仿得非常像,与原作一模一样。
- 关键词注释:“胭脂”和“腮”都是描写人物外貌时常用的词语,“绯桃”则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提到的颜色,这里可能是指桃花的颜色。赏析:“胭脂”和“腮”在这里被用来描绘牡丹的色泽和形态,而“绯桃”则可能是在暗示牡丹的艳丽程度。整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牡丹美丽外表的赞赏之情。
第二句:“疑谪艳阳天上质,绝胜佳丽水边人。”
- 艳阳:明媚的阳光。
- 谪:贬谪,这里引申为超凡脱俗。
- 天上质:形容气质高雅如天上星辰。
- 绝胜:胜过。
- 佳丽水边人:指美丽的女子在水边。
- 关键词注释:“谪艳阳”中的“谪”字有被贬谪之意,暗喻牡丹的高贵非凡;“天上质”中的“天”,常用来形容美好、高远的品质;“绝胜”强调了牡丹在众多花卉中的卓越地位。赏析:此句通过比喻手法,将牡丹与天上的星辰相比,赞美其无与伦比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第三句:“染来香骨蔷微露,点破红腮柳絮尘。”
- 染来香骨:指牡丹的颜色鲜艳如染。
- 蔷:一种植物,此处可能指的是蔷薇。
- 薇露:指蔷薇花上的露珠。
- 点破红腮:形容牡丹花瓣娇嫩欲滴的样子。
- 柳絮尘:指柳絮飘落的景象,这里可能是指春风拂过牡丹花时的轻盈感。
- 关键词注释:这里的“蔷”和“微露”、“柳絮尘”均是对牡丹特征的形象描绘。赏析:此句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牡丹花的娇艳美丽,以及其在春风中的灵动之美。
第四句:“莫向花时不欢赏,人生能见几番春。”
- 花时:指花开时节,也泛指美好的时光。
- 不欢赏:不愿意欣赏美景。
- 几番春:多少次的春天。
- 关键词注释:“莫向花时不欢赏”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几番春”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短暂。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牡丹花美景的留恋之情,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错过生命中的每一个春天。
第五第六句:“万姿千态逞娇神,谁更娇神与赛真。”
- 万姿千态:形容形态各异,姿态万千。
- 逞娇神:展现出美丽的神态。
- 赛真:比真还要真实。
- 关键词注释:“万姿千态逞娇神”进一步描绘了牡丹的多样美丽;“赛真”则是对牡丹之美与真实之美进行比较,强调了牡丹之美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赏析:这句话通过对牡丹不同姿态的赞美,表达了对牡丹独特魅力的认同和欣赏。
第七第八句:“楼外吹箫秦弄玉,帐中鸣佩卫夫人。”
- 楼外吹箫:指有人在楼上吹箫,可能是在为某种场合助兴。
- 秦弄玉:战国时期秦国的美女,以才艺出众著称。
- 卫夫人:春秋时期的美女之一,也是以才艺闻名。
- 关键词注释:这里的“楼外”、“帐中”分别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场景,“吹箫”和“鸣佩”则是对音乐与佩饰的描绘。赏析:此句通过引用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来赞美牡丹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美女才艺的羡慕之情。这种描述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第九第十句:“金钱卜远微闻语,罗袜凌波暗惹尘。”
- 金钱卜远:指占卜的声音遥远而模糊。
- 罗袜凌波:形容女子行走时轻纱般的裙摆随着步伐轻轻摇曳。
- 暗惹尘:指不经意间吸引了尘埃。
- 关键词注释:“金钱卜远微闻语”中的“金钱卜”可能是一种占卜或预测未来的方法,而“远微闻语”则传达了一种神秘而又遥远的感觉;“罗袜凌波”则进一步描绘了女子行走时的美丽景象。赏析:此句通过对女子行走时的情景描写,展现了一种优雅而神秘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向往。
第十一十二句:“始信此为倾国色,与君同占可怜春。”
- 始信:表示终于相信。
- 此为倾国色:指牡丹的美足以倾倒全国。
- 与君同占:与您共同欣赏这难得的春光。
- 关键词注释:“此为倾国色”中的“倾国”是对牡丹美的极致赞美,而“与君同占”则表达了与友人共同享受这份美景的愿望。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对牡丹之美的极高评价,同时也表达了与友人共享这份美好时光的愉悦心情。这种情感既展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友情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