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计忧劳俯圣躬,南冠重许拜恩同。
名家兰玉枝枝秀,涨海鲲鲸处处通。
燕水盍簪怀胜迹,泰山回首揖高风。
蜚英继武皆馀事,肯向江湖叹转蓬。
【注释】
舍孙氏叔侄还镇江:指送舍弟孙汝楫、孙汝砺回镇江。孙汝楫字季和,孙汝砺字季明,均系作者族孙。国计忧劳俯圣躬:国家的财政经济忧患劳累都落在了皇上身上。南冠重许拜恩同:在异乡重新获得皇上恩宠。名家兰玉枝枝秀:名家(有才学的人家)的子弟像兰草一样秀丽。涨海鲲鲸处处通:东海之滨到处都有鲲鹏。燕水盍簪怀胜迹:燕子水边(即今江苏南京江宁县燕子矶,是孙权曾在此设宴的地方)可以缅怀胜迹。泰山回首揖高风:登泰山时回首向古人表示敬仰。蜚英继武皆馀事,肯向江湖叹转蓬:飞黄腾达的事已过去(如孙汝楫得进士),何必再向江湖漂泊。
【赏析】
《送舍孙叔侄还镇江》为南宋名臣张栻所作的一篇赠别诗。这首诗写景抒情,寄寓着作者对友人的眷念,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关切。诗的首联以“国计”起头,表达了国家财政经济忧患劳累都落到了皇上身上的慨叹;颔联则从“家声”落笔,赞美其家族中子弟人才辈出,如同兰竹般秀丽;颈联以“胜迹”收束,抒发了诗人对燕子矶这一历史地标的怀念;尾联则以“转蓬”收场,表明自己的抱负和志趣。全诗结构谨严工巧,语言典雅自然,情韵深长。
此诗前四句,先写送别,后写赠语。开篇即点出“国计”,这是诗人送别孙氏叔侄的直接原因。接着写他们的去处,是镇江,这既与“国计”相联系,又暗示他们此行的用意。“南冠”二句写孙氏叔侄得重官而归,诗人为之欣喜,并希望他们不忘故土。“名家”,这里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兰玉”,指美玉。“枝枝秀”,“处处通”都是形容美玉的光彩。“燕水”二句写孙氏叔侄的家乡——南京(今南京市)是一个有历史渊源的地方,值得他们缅怀。“燕水”,即长江入海处的一段江流。“泰山”即泰山,这里用来象征故乡。“揖高风”,指向古人表示敬意,也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自我评价。末二句,诗人把送别的感慨升华为一种人生哲学。“肯向江湖叹转蓬”意思是说,既然飞黄腾达的事已经过去,何必再去江湖漂泊呢?
这首诗的构思巧妙,语言简练。开头两句紧扣题旨,点明送别的原因。中间四句分别从“家声”、“胜迹”、“名家”、“转蓬”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友人的身世背景及其所居之地的特点和优势。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表达离别之情,但它们却构成了送别诗的背景,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惜别之意。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是诗人自己的表白,感情深沉而真挚。这种写法既避免了直抒离情的俗套,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张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