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屋何年易故宫,荒台登眺起悲风。
函关鹿走秦封割,沛水龙兴汉使通。
城市万家烟树合,江山千载霸图空。
松杉不解沧桑事,依旧寒原自郁葱。
越王台
黄屋何年易故宫,荒台登眺起悲风。
函关鹿走秦封割,沛水龙兴汉使通。
城市万家烟树合,江山千载霸图空。
松杉不解沧桑事,依旧寒原自郁葱。
注释:
- 黄屋:指皇帝的车驾,古代帝王的专车装饰以黄色,故称“黄屋”。
- 故宫:指皇宫。
- 悲风:形容心情沉重,哀伤。
- 函关:古关名,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
- 沛水龙兴:指刘邦起义后,沛县(今属江苏省)一带兴起。龙兴,比喻事物开始出现或兴起。
- 烟树:指树木和烟雾。
- 江山:指国家领土。
- 沧桑:经历世事变迁。
- 松杉:指松树和杉树,常绿树种。
- 寒原:荒凉的原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描述越王台的历史变迁和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首句“黄屋何年易故宫”,诗人通过询问何时更换了皇宫的装饰,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荒台登眺起悲风”,诗人登上荒废的越王台,感受到了一种悲伤的气息。这种情绪的转变,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
第二句“函关鹿走秦封割”,通过描述函谷关的战乱情景,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这种描述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第三句“沛水龙兴汉使通”,则通过描绘刘邦起义的情景,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汉朝的兴盛和发展。这种从历史中寻找灵感的方式,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末两句“城市万家烟树合,江山千载霸图空”,则是对全诗主题的高度概括。城市的繁华与自然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而千年的历史变迁使得曾经的霸图变得虚无缥缈。这种对比和对比的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有力。
最后一句“松杉不解沧桑事,依旧寒原自郁葱”,则通过对松树和杉树的描述,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生命力。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也是诗人对历史沧桑的一种回应。
这首诗以越王台为背景,通过对历史、自然和社会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