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里高山未可寻,凭谁省识助长吟。
恍从梅信占兰臭,疑对霜毫认铁心。
汲冢漫开曾断简,爨桐空拾已焦琴。
何如此夕征文献,不费咸阳易字金。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是一首七绝。
次韵鹿干岳
曲里高山未可寻,凭谁省识助长吟。
恍从梅信占兰臭,疑对霜毫认铁心。
汲冢漫开曾断简,爨桐空拾已焦琴。
何如此夕征文献,不费咸阳易字金。
注释:
- “曲里高山未可寻”:在弯曲曲折的地方寻找高大险峻的山峰是不可得的。
- “凭谁省识助长吟”:谁能了解我增长的吟咏?
- “恍从梅信占兰臭”:仿佛从梅花中得知了兰花的香味。
- “疑对霜毫认铁心”:怀疑对着寒霜的笔触能认出坚定的铁心。
- “汲冢漫开曾断简”:汲冢中的古籍被随意打开,却常常发现有残破的书籍。
- “爨桐空拾已焦琴”:焚桐的木炭已经烧尽,只剩下烧焦的音乐琴弦。
- “何如此夕征文献”:为何要在这个夜晚去寻求文献?
- “不费咸阳易字金”:不需要花费咸阳的钱就能轻易得到黄金。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原甫伤己》的第二首,也是一首七绝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诗歌创作过程和情感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以及对诗歌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的感慨。
第一句”曲里高山未可寻,凭谁省识助长吟”,描绘了诗人在寻找高山的过程中的艰难和无奈。这里的“曲里”可能指的是曲折、偏僻的地方,而“高山”则代表着高远的目标和理想。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的追求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实现理想的困难和挑战。
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创作过程和情感状态。”恍从梅信占兰臭,疑对霜毫认铁心”,诗人仿佛从梅花的香气中感受到了兰花的香气,又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像寒霜一样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梅花、兰花、寒霜等自然元素与自己的情感状态相联系,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态度。
最后两句”汲冢漫开曾断简,爨桐空拾已焦琴”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这里的“汲冢”可能指的是汲冢中的书籍,而“爨桐”则代表了焚烧桐木制成的乐器。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和文化的珍视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传统知识和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创作过程和情感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热爱,以及对诗歌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态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