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海眼引泉通,溅玉流丹未有穷。
细度林声归寂听,光涵云影映晴空。
烦襟不觉观时失,宿疾疑从饮后攻。
不入凡流同混浊,穿云络石杳无踪。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景熙所作,全诗如下:

海眼流丹
石开海眼引泉通,溅玉流丹未有穷。
细度林声归寂听,光涵云影映晴空。
烦襟不觉观时失,宿疾疑从饮后攻。
不入凡流同混浊,穿云络石杳无踪。

注释:

  1. 海眼流丹:大海的眼睛流出了红色的液体。这里的“海眼”指的是海洋的出口,也就是海底的通道。“流丹”则是形容海水的颜色如同丹砂一般鲜艳夺目。
  2. 石开海眼引泉通:石头打开了通往大海的道路,引来了泉水的流淌。
  3. 溅玉流丹未有穷:水花飞溅,犹如玉石般晶莹剔透,色彩斑斓,没有尽头。
  4. 细度林声归寂听:水流的声音细细地穿过树林,最终归于寂静之中。
  5. 光涵云影映晴空:阳光照射在水中,使得水波荡漾,仿佛云彩的影子在天空中反射。这里的“涵”字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穿透水面的景象。
  6. 烦襟不觉观时失:心中烦闷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不再关注外界的事物。
  7. 宿疾疑从饮后攻:长久以来的疾病似乎在饮酒之后开始发作。这里的“宿疾”指的是长期存在的疾病。
  8. 不入凡流同混浊:不与世俗的污水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纯净。
  9. 穿云络石杳无踪:水流穿过云雾缭绕的山涧,绕过岩石,消失在茫茫的山林之中,踪迹难寻。
    赏析:
    这首诗以海为题,通过描绘海眼流丹的景象,展现了大海的壮丽和神秘。诗人通过对水流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如烦襟、宿疾等,都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画面。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