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阳春天地心,特将碧藕代甘霖。
荐馀九庙歆精白,赐及千官尽佩簪。
鸣世多怀饶郢曲,许身欲报愧南金。
堂隅愁有号寒者,广庇还思万厦深。
雪中谢赐藕少宰裴公元闇司寇谢公汉甫中丞郭公哲卿有作聊和
【注释】 谢:辞。少宰:即少师,官名,为三品。郭公:郭子仪,字元振,唐朝著名将领,封汾阳王。哲卿:郭子仪之子郭英乂(yì),字英乂。有作:即有诗,指郭子仪的诗。聊和:即姑且应和。
【译文】 雪里阳春天地心,特将碧藕代甘霖。
荐余九庙歆精白,赐及千官尽佩簪。
鸣世多怀饶郢曲,许身欲报愧南金。
堂隅愁有号寒者,广庇还思万厦深。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奉和诗,诗人郭子仪在这首诗中对唐肃宗李亨的知遇之恩表示了由衷的感激。
“雪中”,点明时节背景,大雪纷飞。“春”,与“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春”这个季节的特点。“阳天”、“心地”表明天气晴好,万物复苏。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特将碧藕代甘霖”。以藕代替甘霖,是说皇帝赏赐的东西很多,用词十分夸张。“碧”,颜色青绿色。藕呈翠绿色,而甘霖为雨露,故称碧。“甘霖”指及时雨,这里指皇帝的恩典。“碧”,是形容颜色,不是真的碧绿,而是青绿色。“代”,代替。“甘霖”,本意是下雨时天空降下的滋润万物的雨水,这里指皇帝的恩泽。
“荐余九庙歆精白,赐及千官尽佩簪”。“荐”通“献”,意思是进献。“九庙”是皇帝祖先的墓地,也泛指朝廷。“歆”,同“欣”,喜悦。“精白”,指纯净洁白。“佩簪”,古代官员戴的头饰。这里是说皇帝把纯洁、美好的礼物进献给了皇帝的祖先,同时也分给朝廷百官们。“尽佩簪”是说每个人都戴上了这礼物,这里的“簪”是古时候的一种首饰,用金属做成,形如锥,上端尖锐,下端较宽,可以系发结,也可用来别住帽子。这是说皇帝把纯洁、美好的礼物进献给了皇帝的祖先,同时也分给了朝廷百官们。
“鸣世多怀饶郢曲”,“鸣世”指传扬天下,流传于世。“郢”是地名,在今天湖北省江陵县一带。“郢曲”,指优美的歌声。屈原在楚国被放逐后,曾创作出许多优美的楚辞诗篇,其中《离骚》是代表作之一。这里指赞美皇帝的恩德。“饶”,多的意思,这里指丰富美好。“郢曲”指优美的歌声。屈原在楚国被放逐后,曾创作出许多优美的楚辞诗篇,其中《离骚》是代表作之一。“饶”,多的意思,这里指丰富美好。“郢曲”指优美的歌声。屈原在楚国被放逐后,创作了《离骚》这部伟大的诗作。诗人在这里用《离骚》的韵脚来写自己的诗句。“许身欲报愧南金”。《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朱熹注:“谖,忘也。言君子所可愿者,不在外而在于己也。”意思是:这位君子值得我献身报答。“南金”指黄金,这里指贵重的东西。“许身”,指愿意为国家服务。郭子仪在这里用《诗经》里的话说:“您是一位值得我献身报答的好君子呀!”“报”,回报;“愧”,惭愧;“南金”指贵重的东西,这里指贵重的东西。“许身”,即承诺为国家效力,报效国家。“许身欲报愧南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承诺为国家效力,报效国家,却觉得自己很惭愧,因为国家的赏赐实在是太贵重了。“堂隅愁有号寒者,广庇还思万厦深”。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晋朝有个名叫陶侃的官员,他经常穿着破衣服和草鞋在庭院里劳作。一次冬天下大雨,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只好脱下草帽当扇子扇干。他的夫人看见了,劝他把草帽收起来,免得淋着凉水生病。陶侃说:“我身体健壮,能抵御寒冷,用不着你担心。”说着就把帽子收了起来。后来他果然病得很厉害,不久就病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特地在他家旁边造了一座大屋,叫“百尺楼”或“陶侃祠”。后人把这个故事传为佳话,作为颂扬勤政爱民的典范。这里说的是:在堂屋的角落边有一个人因受冻而发出哀叹的声音。“广庇”,即广大的庇护,指朝廷给予的温暖和庇护。“广庇还思万厦深”,意思是:广布庇护之情,仍思念着那宽广的庇护。这里的“万厦深”是指朝廷给予的温暖和庇护。这里的“万厦深”是指朝廷给予的温暖和庇护。这里的“万厦深”是指朝廷给予的温暖和庇护,也是作者对自己受到朝廷厚赏的心情的真实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