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坐镇海波平,忽听骊歌送北征。
百队熊罴攀祖帐,一时笳吹动江城。
营前细柳那堪折,匣底芙蓉若自鸣。
共说承家多节操,伫看塞北请长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对出征将士的敬仰和祝愿。下面逐句进行解读:
- 几年坐镇海波平,忽听骊歌送北征。
- “几年”指的是过去的一段时间,可能是数年或数十年。
- “坐镇”意味着长时间驻守在一个地方,保持秩序。
- “海波平”描绘了海面平静的景象,可能是指边疆地区的宁静或者战乱已息。
- “骊歌”是一种古代歌曲的名称,常用于军队出征时的仪式。
- “送北征”表明这是一次北征(即远征)的行动。
- 百队熊罴攀祖帐,一时笳吹动江城。
- “熊罴”通常用来形容勇猛的军队,这里指代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
- “攀祖帐”可能是指军队驻扎时的情景,士兵们围坐在帐篷周围。
- “笳吹”是指在军中吹奏的乐器,笳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 “动江城”表示这些声音传遍了整个江城,即一个很大的城市。
- 营前细柳那堪折,匣底芙蓉若自鸣。
- “营前”可能是指军营前面的位置或者军营附近的地区。
- “细柳”在这里可能是指一种植物,或者是形容军营周围的环境。
- “那堪折”表示这种景象令人难以承受,可能是由于环境的恶劣或者战争的残酷。
- “匣底芙蓉”可能是一种比喻,将士兵比作珍贵的物品,而“若自鸣”则表达了士兵们英勇无畏的态度。
- 共说承家多节操,伫看塞北请长缨。
- “承家”可能是指家庭,也可能是形容某人具有某种品质或能力。
- “多节操”强调了这个人或家庭的品质高尚。
- “伫看”表示期待着某件事情的发生。
- “塞北请长缨”中的“长缨”通常是指长矛,这里比喻为能够带来胜利的武器或力量。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出征的场景和士兵们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诗中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和意象,如“熊罴”、“细柳”、“芙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