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途久芜秽,吾衰复谁治。
人乃天地心,三才为纲维。
如何餍糠粕,人人醉如泥。
安得独醒者,哺糟啜其醨。
豁然见天地,见南北东西。
见心有六经,见心能百为。
见心本广大,见心本精微。
见心本高明,见心无倚陂。
人心即宇宙,人心即两仪。
两仪与宇宙,吾能握其机。
问机是何为,欲语逼归期。
诸生试自思,反求自得之。
【注释】
圣途:圣贤的路径。
久芜秽:很久没有人打扫,杂草蔓生。
三才:指天地人,是宇宙间万物的根源。
如何餍糠粕(yàn kāng bè): 如何满足于粗俗浅薄的事物。
安得独醒者:怎么能够找到清醒的人。
见(xiàn):理解、领悟。
豁然:开朗的样子。
南北东西:比喻事物的范围。
见心(jiàn xīn):指领悟真理之心。
精微:精细微妙。
高明:高远明亮。
倚陂(pī):依靠斜坡。
两仪:阴阳,即天地、日月等。
机:机要,关键。
归期:归宿,最终目的。
诸生:学生们。
思:思考。
反求(fǎn qiú):反省自己。
得(dé):悟道。
【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希望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领悟人生和宇宙的道理。全诗语言平实,但蕴含深意,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
诗的前四句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作者认为,由于人们长时间被世俗的观念所迷惑,使得圣人的道路变得荒芜,无人治理。这种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不满。
作者提出了“人乃天地心”的观点,他认为人应当成为天地的中心,而不是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这一观点,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肯定。
作者以“如何餍糠粕”来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的批评。他认为,人们只是沉溺于粗俗浅薄的事物之中,无法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一观点,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阐述他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只要能够理解真理之心,就能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他还提出,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悟道。这一观点,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诗歌以一个富有哲理性的问题结尾,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到生活的真谛,实现自我提升。这一结尾,不仅让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也让读者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整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但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