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臣南去宠光新,熟路宁劳复问津。
三品奏功初赐诰,六堂承学久书绅。
行边菊色聊经晚,到日梅花渐及春。
欲倚渭城歌未得,才情深愧郢中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出来。最后再简单分析即可。
第一句:意思是说作为旧臣南去,又获得新宠。
第二句:熟路当然不会劳烦问津。
第三句:三品官员刚初受朝廷恩典赐予诰书。
第四句:六堂是古代学校,久经书绅,指读书人常把学业挂在门上。
第五句:行边,出使边疆。菊花开得很晚,到时梅花已渐渐开放了。
第六句:渭城曲,送别时所唱的歌曲,未得而歌,意即不得歌唱此曲。
第七句:郢中人,屈原自喻,意谓自己才情不逮。
【答案】
(1)“旧臣”表明诗人对王廷贵先生过去曾受到皇帝信任、重用表示感激和怀念;“南去”表明王廷贵先生现在要返回故乡。“宠光”,旧日受宠光宠,新日受宠受光,这里既指皇帝对他的重新任用,也指他个人得到皇帝的宠顾。“宁劳复问津”,意思是说既然已经得到了重用,就不必劳烦皇上再去询问了。“奏功”、“赐诰”两句,是王廷贵先生在朝做官后第一次得到皇帝的恩宠,这是对他辛勤工作的一种褒赏。“承学”是指接受教育,“久”表示时间长久。“书绅”就是挂于门首,表示时时记住的意思。这两句是写王廷贵先生为官之后的表现。“行边”、“到日”两句,是说王廷贵先生出使边疆,经过很长时间,回到京城,这时已是春天了。“聊经晚”是说他在旅途中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及春”是说明他终于到了春天,可以脱去了冬衣。这两句描写了王廷贵先生的艰苦历程,突出了他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渭城”句,是说王廷贵先生不能唱那首送别时的曲子了,因为那是别人替他写的,他自己是不能唱的了。“郢中人”语出《楚辞·哀郢》:“帝阍应难晓,郢中苦先忧。”作者以屈原自喻,说自己才识才能比不上屈原,有愧于“郢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