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岩下半庄山,恰对澄江水一湾。
列岫拖岚围竹坞,小塘分绿浸柴关。
醉招猿鹤惊相下,清爱渔樵去复还。
此景近来频入梦,病身何日可投闲。
【诗词原文】
忆家山有作寄逸民用光道新
古城岩半庄山,恰对澄江水一湾。
列岫拖岚围竹坞,小塘分绿浸柴关。
醉招猿鹤惊相下,清爱渔樵去复还。
此景近来频入梦,病身何日可投闲。
【注释】
⑴逸民:指隐士、退隐者。
⑵用光道新:以“用光道”为笔名。
⑶庄山:即庄山寺,位于山西阳曲县东北,唐代建。
⑷澄江:即汾河,源出宁武县管涔山北麓。
⑸列岫:山峰耸立的样子。
⑹拖岚:环绕着雾气。
⑺竹坞:竹林里的空地。
⑻柴关:村舍。
⑼猿鹤:这里指诗人的隐友。
⑽清:清澈,明净。
⑾渔樵:渔民和打柴的人。
⑿频:屡次。
⒀病身:身体不好,指多病之身。
⒁投闲:辞官归隐。
【赏析】
《忆家山有作寄逸民用光道新》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秋初,时年作者五十岁。当时,诗人因受牛党的排挤,被降职到河南郑州任参谋官。在洛阳期间,他写了一首《题樊川别业》,其中有“自怜病眼开重瞳,犹得诗情赋远游”之句。《忆家山有作寄逸民用光道新》就是这首《题樊川别业》的续章。
首句写自己怀念家乡的景色。“庄山”,指庄山寺,在山西阳曲县东北。《太平寰宇记》卷六四引《元丰九域志》:“庄山寺,本晋安邑侯王仁裕所创也。”又《旧唐书·地理志》载:“太原府阳曲县东北四十里,有庄山寺。”《云溪友议》卷上载:“张彦远与郑余庆俱隐居于庄山寺。……后因事至都,乃各散去。”可见这是一座有名的古刹。“澄江”,指流经阳曲县境内的汾河。“一湾”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汾河的弯弯曲曲,如在眼前。“列岫”三句,写自己登临庄山寺所见的风光景物。从“列岫”三字可知,这里山峰高耸,层层叠叠;云雾缭绕,环绕着山间竹林;竹丛中有个小池塘,池水碧波荡漾,映衬着周围的树木。“清”、“浸”二字写出了泉水清澈,竹树青翠,给人以宁静之感。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陶醉其中。
“醉招”三句,是说自己酒醉之后,曾招呼过隐士和渔父来游玩。“惊相下”是说隐士和渔父吃惊地问:“你醉醺醺的怎么到这里来了?”“清爱”三句是说渔父和樵夫离去后,自己仍然留恋他们淳朴的人品和高尚的情趣。诗人在这里表现出对隐士渔父的敬慕之情。“此景”二句,是说自己常常梦见家乡山水之美,而自己却多病缠身,不知何日能归隐田园,享受天伦之乐。“频梦”二字表明这种梦境经常萦回心头。“病身”二字说明自己身体不好,无法摆脱官场的束缚,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隐居生活。
这首诗写自己怀念家乡山水之美,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欲隐不能的心情。诗人在诗中巧妙地将自己的身世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使山水更加具有生命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