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重来迹未陈,一尊同此惜馀春。
烟中杵臼蓬壶近,雨后溪山罨画新。
客纵好怀催令急,天分奇料入诗频。
晚归无带堪留镇,却愧当年玉署人。
诗句解析:
- 野寺重来迹未陈,一尊同此惜馀春。
- “野寺”表明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的寺庙,“重来”说明诗人多次访问此地。
- “迹未陈”可能意味着之前已经有很多访客或留下了痕迹,但这里强调的是新的来访者。
- “一尊”指的是诗人自己。
- “同此”与“惜馀春”连用,表达了与朋友共饮、共赏春天美景的场景。
- “惜馀春”即珍惜剩余的春天时光。
- 烟中杵臼蓬壶近,雨后溪山罨画新。
- “烟中”和“雨后”描绘了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在烟雾缭绕或者雨过天晴的景象下。
- “杵臼”和“蓬壶”都是古代常见的器物,杵臼用于舂米,蓬壶则可能是一种盛酒器。
- “近”表示它们靠近,可能是指杵臼和蓬壶的位置关系。
- “罨画”即绘画,暗示周围景色如画。
- “溪山”指周围的河流和山峦。
- “罨画新”形容这些景物经过雨水洗礼后的新鲜美丽。
- 客纵好怀催令急,天分奇料入诗频。
- “客纵”即即使客人拥有良好的情怀,也难以抵挡时间的流逝。
- “好怀”表示客人的好心情或诗意。
- “催令急”意味着时间催促着诗人要赶快行动。
- “天分奇料入诗频”意味着诗人有非凡的才气和灵感,频繁地创作诗歌。
- 这里的“天分”可能是指自然的天赋或才华。
- 晚归无带堪留镇,却愧当年玉署人。
- “晚归”指诗人傍晚返回。
- “无带”表示没有携带任何财物,可能是由于匆忙或不想多带东西。
- “堪留镇”意味着这个地方适合停留或居住。
- “却愧当年玉署人”可能是指诗人对自己过去在官府任职(玉署)时的身份感到惭愧。
- “玉署”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官职名称,诗人可能在担任这个职务时有一定的责任或成就。
译文:
席上我再次来到这座野寺,发现这里已经很久没有访客了,只能与朋友一同度过这余下的春天。烟雾中的杵臼与蓬壶仿佛靠近了一样,雨后的新溪山川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即便客人心中充满美好的情怀,时间却催促我们尽快行动,而我们的诗才出众,频频为诗作。傍晚归来,我没有带上任何行囊,只能够留下驻足,对此深感愧疚,因为我曾是当年的官员。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诗人对一座野寺的回访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友人情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友情的珍视。同时,通过使用一些古典文化元素(如杵臼、蓬壶、玉署等),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历史感,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美感,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